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服务编号:61120190002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63907152

新闻热线:029-86253335

文化中国行丨巧手剪出新天地——探访陕西省级非遗宜君剪纸

2025-03-19 11:19:31 来源:群众新闻

在宜君县宜园社区西园小区便民服务中心,小朋友在展示自己的剪纸作品。 记者 王志辉摄

谈起宜君剪纸,当地人往往用喜庆、热烈、质朴来形容。

挂满枝头的苹果、竞相绽放的牡丹、枝头站立的喜鹊,老汉赶牛、农妇织布……3月5日,记者走进宜君县文化馆,一幅幅挂在墙壁上的宜君剪纸作品映入眼帘。这些剪纸作品线条粗犷,人物表情夸张、动作丰富,别具风格。

■ 有花必有意 有意必吉祥

“五谷里(那个)田苗子,数上高粱高,一十三省的女儿(呦),就数(那个)兰花花好……”在宜君县文化馆内的王改银剪纸工作室,宜君剪纸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改银边唱着陕北民歌边剪纸。不一会儿,一幅剪纸作品在她的手中完成了。

“我喜欢边剪边唱。对我来说,剪纸不单是爱好,还是放松心情的方式。”早已退休的王改银精神抖擞,笑容满面,“拿起剪刀,左一剪,右一剪,只要沉浸在剪纸的世界里,啥烦心事也没有了。”

宜君位于关中平原与陕北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历史与民俗文化为宜君剪纸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宜君剪纸的题材大多反映日常生活。

翻开王改银的作品集,一幅幅反映农民劳作、丰收场景的作品映入眼帘。“宜君剪纸真实地记录了过去农民的生活。”王改银介绍,“你看,这幅老农拉牛犁地作品中的犁耙,这张农妇织布作品中的场景,如今都很少见了。我希望通过剪纸这一艺术形式,将过去的生活场景记录下来。”

宜君剪纸的特点是“有花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王改银说:“过去,人们的文化水平比较低,就用各种各样的花进行表达。”牡丹代表富贵,石榴代表多子多福、人丁兴旺,有的方格窗四角贴的荷花、菊花等代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象征好运能在一年四季延续下去。即使是没念过书的人,也能凭借生活经验猜出这些剪纸背后的含义。

宜君剪纸还常常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即“有意必吉祥”。王改银向记者展示了一幅以“果园丰收”为主题的剪纸作品。在这幅剪纸作品中,苹果密密麻麻,比树叶还要多,苹果的大小和人的头差不多大。作品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人们对丰收的向往。王改银的作品里,硕大的荷花、肥美的鲤鱼、健硕的耕牛等是常见元素。

■ 女子手艺巧 窗花剪得好

宜君剪纸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田亚莉的书房里,一幅幅剪纸作品挂满墙壁,桌上摆满剪纸工具和作品集。

在剪纸培训活动上,田亚莉(中)向学员演示宜君剪纸技艺(资料照片)。 受访者供图

“自从学了剪纸,我一天不拿剪刀,就感觉浑身不自在。”3月6日,谈起对剪纸的热爱,田亚莉说,“小时候,春节的年味全靠剪纸烘托,大街小巷好像在开‘剪纸大会’。每天早上,我都要出门看别人家的剪纸,看到谁家的剪纸好就求人家把纹样拿给我看。久而久之,我也能剪出好看的作品了。”

石榴和牡丹是宜君剪纸的基本纹样。在宜君人的心目中,女子剪纸技艺高超是优点。因此,媒人会重点关注女子会不会剪纸。看到谁家女子剪得好,媒人就暗自记在心里,年一过完就去说亲。

“那时候,没有专门研究宜君剪纸的艺人,大家都是凭着对剪纸的热爱自己学习,或者邻里之间互相切磋、观摩。”田亚莉说,“现在条件好了,在网上一搜,各种剪纸的花样都出来了,但最关键的还是对剪纸的爱。只有真正热爱这门手艺,才会坐下来慢慢剪、细细品。”近年来,田亚莉的剪纸作品《陕西十大怪》《纺纱织布》等广受好评,《看电影》《和谐之春》《万众庆华诞》等作品多次获得国际奖项。

王改银创作的宜君剪纸《郎二井搅团》。 受访者供图

随着时代的变迁,剪纸创作方式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变革。如今,与人工相比,机器制作剪纸不仅省时省力,良品率还高。AI的出现再一次冲击了剪纸的传统创作,人们只需将拍摄的图片导入AI,几秒钟就能获得一张清晰的剪纸纹样。

“AI的出现,让普通人也能享受剪纸的乐趣。但手工剪纸,锻炼的是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是不可替代的。”田亚莉说,宜君剪纸不是单纯对现实场景的简单描摹,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需要创作者用一颗匠心去体会、去表达。

■ 创新活力足 传承门道多

3月2日,在宜君县宜园社区西园小区便民服务中心,一堂别开生面的剪纸教学课正在进行。

“小朋友们,大家注意看我是怎么折叠这张纸的。折完以后,要先剪出一个弧形……”讲台上,宜君县文化馆工作人员郭华耐心讲解,台下的小朋友认真学习。

小学三年级的刘若涵已经参加过一次暑期剪纸培训班,可以剪出稍微复杂的作品。“剪纸可以培养动手能力和想象力,我很喜欢。”说着,刘若涵展示起自己的剪纸作品。

近年来,宜君县持续推进宜君剪纸等一系列非遗进校园、进景区、进社区、进军营、进基层“五进活动”,每年举办各项培训活动百余次。郭华介绍,宜君县文化馆每周都会组织专业人员去学校开展宜君剪纸培训,每年暑假还会举办暑期剪纸培训班,有的学校还设立了剪纸兴趣社团。

田亚莉创作的部分剪纸作品。

宜君剪纸越来越“热”,培训成了田亚莉“幸福的烦恼”。她告诉记者:“这两年,我越来越忙,除了要去老年大学、社区、中小学校,还要到西安给大学生讲课。年轻人对宜君剪纸的兴趣越来越浓,我很欣慰。”

此外,宜君县还积极发展宜君剪纸产业,鼓励当地“能工巧匠”开展培训活动,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王改银告诉记者:“前几年,我成立了剪纸工作室,先设计出纹样,打印好后交给来培训的学生。学生依照纹样制作的剪纸每幅可卖10元至几十元。”这些学生大部分是在家带孩子的妇女,闲暇时间剪剪纸,每月就有1500元以上的收入。

田亚莉认为,要把宜君剪纸发扬光大,需要持续不断地创新。

“耀州瓷历史悠久,宜君剪纸是一张文化名片,为何不将两种技艺融合起来?”在一次座谈会上,田亚莉受同行启发,萌生了把剪纸图案与瓷器结合起来的想法。经过多次构思与试验,田亚莉推出了剪纸陶瓷茶具、剪纸陶瓷工艺盘等产品。这些陶瓷制品白底红字,图案取材于田亚莉的剪纸作品,看上去非常喜庆,受到许多消费者的喜爱。

“传承非遗技艺要靠宣传推广,也要研究能让它‘变现’的方法。传承不是一成不变地模仿学习,而是要不断与社会发展、时代精神相结合。这样,才能使非遗技艺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田亚莉说。(记者 王志辉 通讯员 武朝旭)

三秦守艺人 | 田亚莉:剪纸是我一生的事业

一张红纸、一把剪刀,对折几下随手一剪,展开后就是一朵“花”;手中剪刀飞舞,伴随着咔嚓声,一会儿剪出“老虎”,一会儿又剪出“公鸡”……在田亚莉的手中,小小的一张纸有无限的可能性。

1959年,田亚莉出生在宜君县西村乡。她告诉记者:“过去,村里家家户户都贴窗花。有一次,我见姑姑的剪纸非常好看,就萌生了学习剪纸的念头。起初是借别人的剪纸模仿,后来是见到什么剪什么。”天上飞的鸟、院子里踱步的鸡、农田里奔跑的狗……农村的各种生活场景都成为她丰富的灵感来源。渐渐地,十里八乡的人都知道,西村乡有一个“巧女子”,能把飞禽走兽剪得活灵活现。

许多人认为剪纸很复杂,但田亚莉认为,剪纸是一门熟能生巧的手艺,只要勤加练习,都能达到很高的水平。“小时候家里没钱买纸,我就用写过的作业本练习。不断练习,不断思考,看到一个场景,心中就有了纹样,很快就剪好了。”田亚莉说。

如今,田亚莉仍活跃在宜君剪纸创作第一线。手中剪刀不停,关于宜君剪纸的创意也不断涌现。近期,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爆火,田亚莉在培训活动现场演示如何剪出一个“哪吒”,精湛的技艺获得台下阵阵掌声。

“最近,我以敬老为主题,创作了这幅《压饸饹》。”田亚莉说,“家风是一个家庭宝贵的财富。在这幅剪纸中,儿子将刚出锅的饸饹先端给父母,体现了孝敬长辈的好风尚。”

“剪纸早已融入我的生命,将是我一生的事业。把这项非遗技艺传承好并发扬光大,是我作为宜君剪纸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职责和使命。”田亚莉说。(记者 王志辉)

记者手记 | 扎根黄土的艺术永远年轻

碾苞米、织布、压饸饹……翻开一本宜君剪纸的作品册,群众的劳作场景是最常见的主题。黄土地上丰富多彩的生活,为宜君剪纸烙上了深刻印记。

“看到啥就剪啥”“心里怎么想,手上怎么剪”……宜君剪纸真实反映了当地的文化风俗与生活场景,可以称得上是当地风土人情的“百科全书”。

田亚莉告诉记者,她创作剪纸有两个目的,一是反映农民生活,二是弘扬时代精神。反映农民生活,就要对农村生活有切实的体会,要洞察农民的生产劳作场景。弘扬时代精神,就不能闭门造车、故步自封,要感受时代脉搏,将剪纸艺术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真正体会并反映这个时代广大农民的所思所想。

保护非遗技艺的关键在人。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了解并喜爱上了宜君剪纸。年轻的剪纸艺人为宜君剪纸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众多展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涌现出来。这充分说明,宜君剪纸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宜君剪纸在题材上的不断创新也说明了传统与现代并非对立,反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对待非遗技艺,仅仅做好保护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让非遗技艺融入现代生活,才能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王志辉)

责任编辑:唐兆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