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服务编号:61120190002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63907152

新闻热线:029-86253335

贾平凹:成名绝不等于成功

2025-03-11 10:12:36 来源:阳光网-阳光报

▲贾平凹老师正在阅读《阳光报》。 冯东旭 摄

3月10日,著名作家、陕西省作协主席贾平凹的长篇新作《消息》于大型文学期刊《十月》2025年第2期正式面世。该作以独特的“消息体”叙事,聚焦关中平原风土人情,被视作其前作《秦岭记》的“北山篇”,引发文坛广泛关注。

记者 季风

古稀之年笔耕不辍

 新作致敬文学初心

73岁的贾平凹在生日前夕推出这部力作,坦言其既是对已故双亲的感念,亦是对自身半个世纪文学坚守的致敬。尽管年初健康状况欠佳,他仍以“希望之星”的姿态投入创作。

《消息》延续了《秦岭记》的地理叙事脉络,将视角转向关中盆地以北的荆山、嵯峨山等地,以短篇串联的形式,描绘八百里秦川的山水人文。文中既有农人“种菜不种茶”的生存智慧,亦有对隐士与文脉的幽微观察,语言凝练如“黏稠的一道陕西特色美食”,被评价为“五十年创作功力凝练成珠”。

“成名绝不等于成功”

 创新是作家的使命

面对外界对其“成功”的诸多赞誉,贾平凹直言:“成名绝不等于成功。”他表示,文学创作如跳高,需不断突破既有高度,“哪怕一厘米也极难,但作家必须挑战”。

他坦言,近年常感创作瓶颈,甚至萌生“换笔名写作”的念头:“若想彻底创新,或许需舍弃过往积累的名声。文学的意义在于思想冲击,唯有突破才能不被时代抛弃。”

“消息体”重构文学地理

 短篇叙事见时代肌理

《消息》以新闻笔法打破传统小说结构,摒弃冗长抒情,以短促精准的片段勾勒关中地理文化版图。从黄河禹门到仓颉故里,从渭河平原到商洛群山,作品以“水经流图”般的笔触,将历史、民俗与当代生存状态交织。贾平凹称,这种实验性写作是对“时代流行”的回应:“50年代作家执笔为剑,90年代作家触屏成文,形式虽变,记录时代的使命不变。”他说,天气是天意,消息是地息,也是指天之意思和地之呼吸。

目前,《消息》已随《十月》期刊发行,文学界期待这部“新闻体小说”为当代文学叙事提供新范式。 

责任编辑:刘毅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