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服务编号:61120190002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63907152
2025-03-03 20:34:38 来源:阳光网-阳光报
学语文,从读童诗开始
“王宜振教童诗”栏目以推荐中国现当代适合儿童阅读的较新的诗歌文本并对之加以品读为主,以此推动全国诗教工作的开展。同时,本平台还开辟“孩子的诗”“诗教课堂”“诗歌后面的故事”“好书推荐”等栏目,欢迎全国诗教工作者、诗人参与互动,共育诗歌教育的花园。
好诗推荐
01
从一个望远镜里看见的父亲
高凯
有那么一次
在小伙伴们的游戏中
我像一个将军那样拿起了望远镜
向上我看见了云端的雄鹰
往下我看见苍茫的地平线
再往低处看我突然看见了一群人
在田间劳动的情景
看着看着我看见父亲也在其中
父亲挥舞着一把镢头
在修脚下的地球
看了很久很久之后我就不敢看了
那是平时寡言少语的父亲吗
感谢望远镜当我的眼睛
让我意外看到了平时看不到的父亲
平时的父亲看上去是很小的
而望远镜里的父亲
看上去很大
而且我现在远远想起的父亲
和小时远远看见的父亲
又是多么相似
02
炊烟的孩子
高凯
人进城了
炊烟没有进城
许多孩子失去了一根炊烟
失去了自己的根
没有炊烟的孩子
其实是没有土地的孩子
就像断了线的风筝
没有炊烟的孩子也没有天空
那些炊烟的孩子
进城后会是谁的孩子呢
一根根袅袅的炊烟
是土地的魂
03
那些说好的事
石帆
早晨还阴着天
还不到中午
太阳就改了主意
又把柳林照得亮堂堂的
不是说好了
要一直阴天的吗?
那个胖男孩带了糖果来
几个昨天才吵过架的孩子
又开心玩到了一起
不是说好的吗?
不是说好了,今天
谁也不要理谁吗
这些蒲公英、金盏花和野雏菊
怎么又叽叽喳喳地
开在了一起?
04
桑吉
石帆
最初,小桑吉是夜空中最亮的星
而后
他眨了眨眼睛
小桑吉分了些光给池塘
分了些光给蝉的翅膀
分了些光
给清晨的露珠
也分一些光
给缝隙里的苔藓
小桑吉是个看不见世界的
孩子
奔跑在草原上
他不需要光亮
他跑过的地方
万物叫他太阳
05
我见过光破碎的样子
高山
光破碎的样子
我看见过三次:
一次是在夜晚的湖畔
黑鸟敲碎了明镜的湖面
一次是在冬日的密林
枯枝压碎了雪花的细瓣
一次是我哭泣的时候
眼前的每样东西都泛着泪光
光破碎的样子很美呀
世界的另一种样子
06
四季的信纸
码格
春天要给夏天写封信
该用什么做信纸呢?
就用这漫山的花儿吧
每写一个字
花丛里就飞舞出一只蝴蝶
夏天要给秋天写封信
该用什么做信纸呢
就用这玲珑的蘑菇吧
每写一个词
角落里就轻轻撑开一把伞
秋天要给冬天写封信
该用什么做信纸呢
就用这火红的枫叶吧
每写一句话
日记里就偷夹了一片书签
冬天要给春天写封信
该用什么做信纸呢
就用这白茫茫的雪地吧
每写一句诗
春天的信箱里就多了一粒种子
诗歌论坛
他走进孩子的情感世界
王宜振
严格来说,少白是我的老师。我是读着他的诗,走向儿童文学道路的。记得我从新华书店,买到他的一本诗集《捎给爱美的孩子》,简直可以说是欣喜若狂。这本小书,我不知读了多少遍,直到翻得稀烂。后来,我做了儿童杂志的编辑,一直关注着他的童诗和童谣。他的童诗和童谣,不仅具有童真童趣,还使人读后格外感动。仿佛有一种无穷的魅力,紧紧地吸引着读者。从他的创作过程来看,他的创作始终贯穿着一个“情”字。作为一个优秀的诗人,他深知诗是一种抒发诗人感情的文学样式。古今中外的诗,概莫能外。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诗要表达的是诗人面对世界和事物时,内心产生的各种复杂的情绪和感受。中国古代有个大诗人,叫白居易,他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句话告诉我们,诗人要用真情实感写诗,这样才能感动读者,才能感动自己。大诗人郭沫若则以为“一切好诗都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大诗人艾青更认为“对生活所引起丰富的、强烈的感情是写诗的第一个条件,缺少了它,便不能开始写作,即使写出来了,也不能感动人。”少白深知:诗是一种情感的艺术。一个诗人写出的诗,首先要使读者受到感动,这也是诗的艺术要达到的首要标准。
那么,又怎样才能写出受读者感动的诗来呢?少白深知,必须到孩子中间去,同孩子交朋友。少白出生在湖南宁乡的一个小山村,那里有许多他童年的伙伴,他对他们十分熟悉。长大后,他考入了湖南第一师范,毕业后分配在长沙一所小学教书。他当过教师、大队辅导员、小学校长。他一方面,给孩子教授源源不断的知识,一方面又从孩子身上汲取无穷无尽的诗的感受。诗的感受自然包括诗的感觉和诗的情感。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在这五觉中,视觉最为重要,它是人们信息的主要来源。这里的视觉和人们日常的视感觉不同,它是带有思考的,所以又叫“灵视”。是带有思考和心灵智慧的。有一年春节,少白到一位老师家拜年,一进门,发现他家的门框上,有一竖排圆珠笔画的道道。老师说:“这是我孩子搞的,是这些年来他量身高的记号,你看,旁边还写了时间哩。”少白观察到这一现象,觉得十分好奇,回家便诗兴大发,写了一首《门框上有首奇怪的诗》。这首诗的奇怪之处,是从下往上倒着读,十分有趣。小诗在出版时,得到了著名诗人任溶溶的高度评价:“身体不断长高,使人联想到孩子的成长,这本身就是一个美好的想象,诗人很巧妙地抓住了这一点,而且要小读者从下面一行往上读,就更突出了这一点。这确实是首奇怪的诗,这是生活中很普通的事,诗人却由此想出了一首绝妙的诗。”
任老的话,使少白深受鼓舞。少白告诉我:“在学校工作的日子里,我的身上总揣着个小本本,遇到一些童言趣事的小火花,就三言两语地勾记下来。几本小小的‘火花集’,积累下来,成了我收藏的宝物。往后,每当提笔写作的时候,那些熟悉的、调皮的、可爱的孩子就浮现在眼前,从笔端流出,有时真如神助,令人兴奋不已。”
少白有一次上语文课,发现一个孩子低着头,在语文书上画着什么。拿过来一看,发现语文书上的插图被他涂改得面目全非,男孩子长了辫子,女孩子长了胡子……看着这涂改后的插图,简直令人哭笑不得。晚上,少白就写了一首叙事诗《长胡子的娃娃》。少白发现厕所雪白的墙上,出现两个黑色的鞋印儿,就写了一首《白墙上的黑手印儿》。这些来自孩子们生活的诗,发表后受到孩子们的热烈欢迎。观察,是他获得诗美感受的重要渠道。他说:“对生活的感受力,是作者的基本功。从生活中发现文学,就是以童心的视觉去感悟生活。没有这种艺术的、审美的感受,生活中那么多美而有趣的东西,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就会觉得生活于自己而言特别吝啬。观察体验生活,是一个有意的主动的过程,要处处做有心人,善于调动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去捕捉生活。”
生活中,有许许多多感动,它们常常存在于平凡细小的生活中,不细心的人常常难以发现。少白是一个善于捕捉情感的高手,他善于在平凡细小的生活中捕捉感动,捕捉情感的变化起伏。我们不妨来看他的一首小诗:
静静的夜
小鸟睡着了
大树还醒着
它轻轻地摇啊摇
摇得鸟宝宝梦里笑
鱼儿睡着了
小溪还醒着
它叮咚叮咚唱呀唱
唱着那支古老的歌谣
星星睡着了
月亮还醒着
它在云朵中悄悄穿行
照看的星宝宝真不少
娃娃睡着了
妈妈还醒着
她握着孩子挥舞的小手
帮他把梦中的妖怪赶跑
诗人运用辐射式的联想方法,以静静的夜为背景,以小鸟、鱼儿、星星、娃娃四个“睡着”;又以大树、小溪、月亮、妈妈四个“醒着”,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什么有的睡着,有的还醒着呢?这里凝聚着浓浓的情、真挚的爱。读到这里,谁又会不被这情和爱所感动呢?华兹华斯特别强调一个诗人要具有五种能力:一是观察描绘能力;二是感受性;三是沉思;四是想象;五是虚构。在这里,我特别强调“沉思”很重要。沉思就是思想,好的情感表达,如果没有思想做基础,也是不能称其为一首好诗的。这首诗,看似排列了一系列形象,但却和盘托出了一个世间大爱的主题,令人为之动容。诗人不再凭单纯的想象和激情抒写,而是靠一种微妙的细微的感情形成美妙空灵的意境。诗人运用古代《诗品》中“万取一收”的创作手法,把诗人的全部感觉集中、凝聚起来;又用反凝聚的方式,把特征放大。收到了感人至深的效果。小诗发表后,曾感动了千千万万的大人和孩子,不少人甚至感动得热泪盈眶。这便是好诗的魅力所在。
在平凡细小的生活中捕捉感动,在抒写中常常运用细节描写。我们来看诗人的另一首诗:
我不想你
阿嚏
阿嚏
真不好受
我不停地打喷嚏
奶奶说
是有人在想你
那人的想念
变狗尾巴草
挠你的鼻子哩
哦!是妈妈在想我
一定是妈妈
是真的
妈妈
今天快醒来的时候
我看见你了
在山那么高的楼房旁边
燕子窝一样的棚子里
不,不想你了
我再不想你
一定不想你了
为了不让狗尾巴草挠你
我,我只轻轻地
轻轻地想你好不好
我只偷偷地
偷偷地想你好不好
这首写留守儿童的诗,写出了诗人独特的感受,也写出了与其他同类诗的不同,诗人采取“万取一收”的手法,将诗人的感觉聚焦在一个“喷嚏”上,然后以“喷嚏”为起点,展开了一环扣一环连环式联想。诗人首先联想到打喷嚏的原因,是来自妈妈的“想念”,是妈妈的“想念”变成狗尾巴草,在挠我的鼻孔;由妈妈的“想念”又联想到我的“想念”。我的“想念”自然也会变狗尾巴草,去挠妈妈的鼻孔,使妈妈不停地打喷嚏。这种由 A 到 B ,由 B 到 C ,由 C 到 D ……不断扩大范围的联想方式,联想中又层层递进,直到托出所要表达的思想和主题。小诗的另一个奇妙之处,是在矛盾中表达孩子的心理变化。自然我的“想念”会变狗尾巴草,挠妈妈的鼻孔,那不去想妈妈不就可以了吗?可一个小孩子,谁又会不想自己的妈妈呢?不想妈妈显然做不到。做不到又该怎么办?在这种棘手的事情面前,诗人采用了一种平衡术。即“轻轻地想”“偷偷地想”,孩子心里认为这种“想”,就不会变狗尾巴草,挠妈妈的鼻孔了。诗人的这种“想”,完全是孩子世界的一种独有的“想”。诗人如果不是深入到孩子心灵深处,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发现孩子心灵的秘密,并把这种秘密精准地表达出来,是难以写出这样富有魅力的小诗来的。小诗通过一个小小的喷嚏,表达了妈妈对孩子、孩子对妈妈的一种深情的爱,不愧是诗中之上品。
诗是情感的艺术。情感自然就成了诗的艺术核心。那么,核心以上和核心以下又是什么呢?我们说:核心以上是诗的感觉、感知,核心以下是情感的最深处,即诗的智牲。也可以说它是诗的理性。这样一来,诗的情感就分为三个层次:表层是感觉,中层是感情,深层活跃着智性。三个层次相互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大半生沉潜在孩子的情感世界,专注于情感写作的少白,在古稀之年,更注重在孩子情感深处的开掘。或者说他在用智性写作。他曾说:“好的童诗,都是出自孩子的天然本真,我们要做的是透过孩子的视角,去发现和呈现儿童生活中的诗意,这种诗意,表层是感受,深层是理趣。诗花开得美,藏在深处的芳香意味,就会从花朵中漫溢出来。”近期结集出版的他的新作《世界对我说》,就是他的这种理念的结晶,也是他在晚年,对儿童需要什么样滋养的深层思考。
我们来看他的小诗:
宝贝
不要说
物以稀为贵
世界最普通的
才是真正的宝贝
你瞧瞧
泥土
空气
水
这首小诗,仅仅只有八行,它却在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去看待世界,进而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中,有物以稀为贵的,如黄金、珍珠、翡翠、玛瑙等,也有极为普通的泥土、空气和水,这两种事物中,哪种才是人们眼中真正的宝贝?毋须质疑,自然是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而又须臾不能分离的泥土、空气和水。这才是人们眼中最珍贵的宝贝。诗人从普通中发现不普通,从不珍贵中发现珍贵,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人生的哲理,真乃是一首清新优美、耐人寻味的哲思妙品。
我们再看他的另一首小诗:
向花儿
同一个太阳照着
花儿呀
为什么有的白
有的黄
有的紫
花儿说
我们开的是妈妈的颜色
同一块土地上长着
花儿呀
为什么有的开在春夏
有的选择秋冬
花儿说
我们身上有父辈的时钟
同样的雨水浇着
花儿呀
为什么有的像喇叭
有的像米粒
有的像绣球
花儿说
我们的心里
有自己的模样
这首小诗,它在告诉孩子:世界是什么样儿的?即使同属于“花”的植物,又有着怎样的不同。小诗采用辐射式的联想方式,从颜色的不同,到开花时间的不同,再到花儿形状的不同。前两种不同,来自父母基因的不同,后一种不同,则来自花儿自己心里的模样。这难免会使人想起,传承很重要,创新更重要。有了创新,才有了共性中的个性。有了个性,世界才有了千差万别的变化。正像从大范围来说,大家都是树叶;从小范围来讲,每片树叶又都不一样。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这就是世界的构成。小诗让孩子认识世界的同与不同,认识世界的丰富多样和多姿多彩。哲理诗是用诗体的形式,告诉孩子们一个道理或一种思考。它不是概念化的说教,也不是用思想代替情感。它是情感浓得化不开的结果。这就使情感进入到一个深的层次,即智性层次。少白深谙这一点,他用一系列形象作比对,然后找到这种感觉、感情,让它深入下去,直至深入到智性的层次。
我们再来看他的小诗:
一个人的时候
一个人坐在房子里
布熊躺在床头陪我
挂钟移着指针陪我
风儿掀动窗帘陪我
一个人在晨光里读书
小鸟在绿叶里读我
睡莲睁着眼睛读我
蝈蝈儿停住歌声读我
一个人在月光下散步
星星在云缝里看我
萤火虫围过来看我
小耗子趴在洞口看我
当你一个人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呢?是否感到孤独呢?当你有这种感觉的时候,你只需关注一下周围的事物,你就会觉得你不只是一个人,周围有许多事物在关注你、陪伴你。不是吗?一个人坐在房子里,有床头的小布熊、墙上的大挂钟、窗外的小风儿掀动窗帘,它们都在陪伴着你;当你一个人在晨光里读书,小鸟在绿叶里、睡莲睁开眼睛、蝈蝈停住歌声,它们都在读你;当你一个人在月光下散步,星星在云缝里,萤火虫围过来,小耗子趴在洞口,它们都在看你。小诗在告诉我们:全世界都在关注孩子们的成长,温暖着孩子们的心房。孩子的周围有一种关注的目光,目光充满着鼓励和力量。小诗的巧妙之处,在于诗中表现的主客相易、相对而非绝对的哲学意味。当我一个人坐在房子里,我是主,陪伴我的布熊、挂钟、风儿是客;当我一个人在晨光里读书,我是主,书是客。当小鸟、睡莲、蝈蝈儿,一起读我的时候,这时又主客相易,小鸟、睡莲、蝈蝈儿反而为主,“我”便成为客了。当我一个人在月光下散步,我是主,月光是客。当星星、萤火虫、小耗子在看我,它们又成了主,我反而成客了。这种交相反射的创作手法,真可谓妙趣横生,让人直呼其妙。
我们再来看他的小诗:
画鸟
画了一只鸟
还得画一棵树
树上要有个窝
鸟儿才有一个家
画了一只鸟
还得画一片云
云彩上有太阳,还有风
鸟儿需要一片自由的天空
画了一只鸟
还得画一片树林
林子里有小鹿、山羊、松鼠
有了朋友小鸟才快乐开心
画一只鸟,够了吗?还不够!有鸟,怎会没有树呢?光有树还不行,树上还要有鸟窝,只有有了鸟窝,鸟儿才会有一个安全温暖的家。画了这些还不行,还要画一片云彩,云彩上还要有太阳和风,只有这样,鸟儿才有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画了这些还不行,还要画一片树林,树林里有小鹿、山羊和松鼠,有了这些小伙伴儿,小鸟才感到快乐开心。小诗采用了辐射式的联想方式,以鸟儿为圆心,展开了三个层次的并列联想。第一个层次,由鸟联想到树,再由树联想到鸟窝和鸟儿的家;第二个层次是由鸟联想到云彩,再由云彩联想到云彩上的太阳和风,进而联想到鸟儿飞翔所需要的自由的天空;第三个层次由鸟联想到树林,再由树林联想到小鹿、山羊和松鼠,接着又联想到有了朋友的鸟儿分外开心。三个层次的联想互不隶属,且呈现环环相扣的递进趋势。小诗告诉我们:给鸟儿一个舒适、成长、生存的环境至关重要。这使我们想到,生活中应该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同样重要。诗歌从一个小故事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让人们每每读起,都能从其中的意蕴中回味无穷。
我们再来看诗人的一首《有点儿烦心的事》:
有点儿烦心的事
绵绵的小雨下个不停
我有点儿烦了
好久没有听到淅淅沥沥的声音
我有些想下雨了
天天都背着书包上学
我有点儿烦了
暑假才过两天
我就想学校了
有些话妈妈老是说了又说
我有点儿烦了
妈妈刚刚去了外婆家
我就想听她的唠叨了
诗人在诗中写了什么?写了三件小事,即下雨、上学和妈妈的唠叨。就是这么三件小事,却展现了孩子的一种真挚的情感。连续多天下雨,自然有点儿心烦;可是连续多天不下雨呢?是不是又有点想念雨呢?天天背着书包上学,自然有点儿心烦;可暑假才过两天,就又想去学校了;妈妈没完没了的唠叨有点儿心烦,可妈妈刚刚去了外婆家,就又想听妈妈的唠叨了!从小诗来看,孩子的“烦”中仍然有一种情感维系。这种割不断的联系,正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孩子的一种复杂的心态,展现了人生的哲理。康德曾说:审美价值是一种感情。可我要说它不是一般的感情,而是一种特殊的感情。诗的艺术必须具有深刻的、深邃的感情。而这种感情恰恰是一种智性的思考。一直在孩子情感世界遨游的少白,深谙这一点,他在努力把自己的诗提高到一个哲理层次,这就使他的诗由审美进入审智。
少白在用自己的一生为孩子写作,他的童诗童谣创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也是我国少数几个具有重要成就的诗人之一。我相信,再过若干年,孩子们仍会读他的诗,他的诗在奠定一代又一代孩子的诗意人生。
写于2025年1月8日至11日于西安
(来源:王宜振教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