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服务编号:61120190002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63907152
2025-02-25 10:57:31 来源:阳光网-阳光报
■袁国燕
对,就叫制鼓师。
用这来称呼黄土高原的手工制鼓人王师傅,未免太洋气了。但和文明、富裕起来的陕北农村挺相配。我一边想,一边跟着导航向腰鼓村寻去。
两年前,我着手非遗传承现状研究,对乡村工匠进行走访。王师傅是安塞腰鼓名人,不同的是,他不是打鼓名人,而是以20多年坚持手工制鼓出名。
沿着村路向窑洞走,远远地看见印着腰鼓的宣传画呼啦啦招展,风成了看不见的鼓槌,击打着画面上火红的腰鼓。信步走进院子,一只拴在树下的金毛犬冲我叫了几声。
一眼看到一面大鼓,雄赳赳地立在鼓架上,宣告着自己的诞生。红漆油亮,鼓面坚实,连鼓环都装好了,正在接受阳光和风的最后塑造。
挂着“安塞腰鼓加工厂”木牌的屋子旁,摞着不同弧度的原木鼓叶,缝隙对得整齐,远看像一幅工笔画。对面石桌上,散落着炮钉、鼓环、牛皮,还有半盆白色的胶。我一摸,刷子还湿着,看来,主人离开不久。
曾在视频中看过王师傅制鼓,从备料到完工,需要方木、锯片、粘胶、打磨、抛光、刷漆、蒙皮、钉鼓环、钉炮钉等十几道工序,而要保证音质清脆、结实耐用,难点就在鼓圈的定型上,必须严丝合缝。
此刻,仔细欣赏院中大鼓,弧度、皮面、漆色,正是这些工序的完美呈现。
金毛犬趴在地上,和大鼓一起静静晒着太阳,时光一下缓慢起来。这个小院的主人,守着这份安静,隐于安塞腰鼓地动山摇、声影灼灼的舞台和掌声后面,于繁芜和寂寞中,延续着自己的行当。在机器腰鼓大批量生产的冲击下,不知道王师傅手工制鼓如何坚持到了今天?
思绪纷纷中,王师傅骑着摩托车回来了。相对于扛着“长枪短炮”、事先打招呼的媒体,我的无约自到是个意外。王师傅显然毫无准备,没穿拍视频时的中式上衣,宽松圆领毛衫上,套了件旧马甲。头发被风吹向一侧,神情有些疲惫。但一聊到制鼓,他忽然就切换到兴奋模式。
王师傅高声喊婆姨拿钥匙,打开他收藏腰鼓的窑洞。一个腰鼓的世界在我眼前豁然敞开:直桶状、扁状、椭圆状;原色、清漆、红漆;拨浪鼓、小堂鼓、喇叭鼓;成人腰鼓、幼儿腰鼓;素面老腰鼓、流行生肖鼓,皆为本地艺人制作,时间跨度达六十年。
鼓身印着“安塞腰鼓”黄色汉字,还标 有 同 色 英 文 :“Ansai WaistDrum”,王师傅指着鼓身说:“印上英文,安塞腰鼓要走向世界。”
从乡村到世界,是安塞腰鼓之幸,更是王师傅之幸。
1969年出生的王师傅,祖籍榆林横山,祖上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迁居安塞,父亲去世早,王师傅在红白喜事上吹唢呐谋生,后来受村里制鼓人的熏陶和授艺,专心做起了腰鼓。这一做,竟上了瘾。
大凡匠人,也是犟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安塞冯家营村会打腰鼓的村民,几乎都会用树身和牛皮做简陋的腰鼓。随着表演难度增大、技艺的精进,以及美观的要求,腰鼓工序越来越复杂,坚持的人少之又少,而王师傅痴心不改,醉心鼓艺,有一年因做鼓误了庄稼,还舍不得用鼓来换小米吃。
王师傅打开工坊门,顺手拿起了尚未刷漆的腰鼓半成品,指着不同部位对我讲起来:
“选料要好,必须用当地正宗旱牛皮、质轻声脆的杨柳木,南方水牛皮也可,牛皮的拉伸强度得反复调试。鼓板要合严实,鼓圈刷腻子要薄;鼓环也不能马虎,要特别加固;钉炮钉时,疏密要均匀。”
他顺手敲击一个刚完工的腰鼓:“你听,这样做了,鼓才会音色亮,雄浑清脆;颜色亮,耐打不掉漆。‘两亮’,就是鼓的寿命。”我的心怦然一动。
“两亮”,是鼓的寿命,不也是匠人的生命么。鼓由手生,鼓也由心生。手工制作的每一张鼓,就像独一无二的每个人,寿命不但源于自己的基因,还与天地、心灵有关。
这一刻,我忽然意识到,王师傅做的鼓,除了他自立的质量标准外,还天然地与黄土地的气质相合,是心灵的律动,是高原的能量。
我特意不用鼓槌,抬起手挨个拍打,感受鼓木的元气、鼓面的弹滑坚实,咚——咚!嘭——嘭!用力一样,音量、音色却随鼓而发、随位而变,时而清脆、时而雄浑。
王师傅耳朵的分辨能力更强,他不用看,就知道我敲的哪张鼓,位置在鼓中间还是边沿。
不知不觉,天色已黄昏,凉气渐渐漫上来,王师傅和婆姨将院子那架大鼓抬进房间。婆姨个子高,嗓门也高,手脚麻利,即使抬着沉重的大鼓,也是一脸乐呵呵的表情。
做鼓之余,吹唢呐是王师傅消解寂寞和劳累的娱乐。谈得兴起,他取出长短不一的唢呐,在院中现场吹奏起来。顷刻间,陕北酸曲响了起来:
三月里桃花绿嘴嘴,剥了皮皮流水水,咱二人相好一对对,你看这日子美不美。
他鼓着腮帮,脖子青筋突起,扎着红绸的唢呐微微上扬,用胸腔浑厚的气息,让情感自由狂飙。时而高亢欢快,时而悠扬婉转。
唢呐声里,婆姨走过来,在旁边拍起鼓。鼓声和着唢呐曲,久久在院子里萦绕。窑洞、山峁、黄土、沟壑,在鼓声里舒展着筋骨,叠加着时光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