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服务编号:61120190002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63907152
2024-12-20 13:19:55 来源:阳光网-阳光报
好诗鉴赏(二)
“王宜振教童诗”栏目以推荐中国现当代适合儿童阅读的较新的诗歌文本并对之加以品读为主,以此推动全国诗教工作的开展。同时,本平台还开辟“孩子的诗”“诗教课堂”“诗歌后面的故事”“好书推荐”等栏目,欢迎全国诗教工作者、诗人参与互动,共育诗歌教育的花园。
好诗鉴赏
三代
臧克家
孩子
在土里洗澡;
爸爸
在土里流汗;
爷爷
在土里葬埋。
从一首小诗看
大诗人语言运用的功力
王宜振
在中国新诗百年史上,臧克家无疑是一位重要诗人。他的诗,不仅内涵深刻,而且用语极简,典型地体现了抒情诗的语言风范。
我们不仿来看他的抒情小诗《三代》,这首仅仅只有六行二十一个字的小诗,可谓小之又小,可就是这样小的诗,却蕴含着巨大的容量。从表面上看,小诗写了一家三代人的生活实景,写了一家三代人与士地的关系。一代人在土里洗澡,一代人在土里流汗,一代人在土里葬埋。诗人写出了一家三代人的命运史。可我们仔细想想,诗人仅仅在写一家三代人的生活实景吗?绝对不仅于此,他是在写几千年来,中国千千万万农民的实景;诗人仅仅在写一家三代人的命运史吗?同样不仅于此,他是在写几千年来,整个中国农民的命运史。如果这部史书用文字写出来,简直可以写成几百万字的宏伟巨著。在这里,说它是一首小诗,可能是过于小看了它。有评论家认为:它完全可以称得上一部诗史。
那么,诗人又是怎样写出这首小诗的呢?《贞一观诗说》概括古诗创作说:“诗求文理能通者,为初学言之也;诗贵修辞能工者,为未成家言之也。其实诗到高妙处,何止于通?到神化处,何尝求工?”这一理论,概括了人们学诗所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只求文理能通者,是初学写诗的人,实际上他是在写分行的散文;第二阶段是诗贵修饰的工者,这时学诗的人已经意识到自己在写诗,在自己的诗中很注意“修饰”和“工”,可诗是语言的一种超常结构,如果在自己的内视体验上不富有,只在语言上着力,必然会造成外腴中枯。那么,诗的语言又是什么呢?它是一般语言的非一般化。诗不喜欢打扮自己,不接受通常“文理”的管束。这才是诗的语言的正体。从这个视角来看,一切好诗均可用“有”、“无”两个字加以概括。即有诗意,无语言。从《三代》这首诗来看,诗人诗美体验的产生,正是一个由“无”到“有”的过程,也可以说是“无”中生“有”的过程。诗人从几千年农民的生存史和命运史中,积累自己的情感和形象储备,当这种储备达到一定程度,诗人便在一个偶然的契机“感物而动”,这就产生了诗人的诗美体验,也可以说心上的诗。可诗美体验是无言无声的。怎么办?诗人又必须从“忘言”走向“寻言”。自古以来,大多诗人都经历过“寻言”之苦。臧克家也是这样。他是一个闻名于世的“苦吟诗人”。他常常为了一个词、一个字反复推敲,直把自己搞得形销骨立而后已。僧皎然在《诗式》中说“至苦而无迹”。正是诗人的“至苦”,才使读者感到“无迹”。也就是说诗人难写,读者易读。《三代》正是这样的诗。这就叫有功夫,无痕迹。像“至言无言”一样,诗的最高技巧是无外露技巧。或者可以这样说:诗的最高技巧是摆脱外露技巧的技巧,即无痕迹的技巧。
那么,诗人是怎样使自己的语言成为无痕迹技巧的呢?我以为,诗人其一是“造”,其二是“达”。“造”是什么?“造”是创造。创造什么?创造音乐性、弹性、随意性的语言方式。“达”是什么?“达”是传达。传达什么?传达诗人的诗美体验。“达”是“造”的目的,评判的标尺。诗人从“有”到“无”,注重“隐”。《文心雕龙》说:“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这样,诗篇就富有暗示性和错位性。《三代》这首诗,文字极简。它暗示的内容很丰富,均未见诸于字面。这就给读者留下大量的可供思考的空间。僧皎然在《诗式》中说:“但见情性,不睹文字,盖诗道之极也。”《三代》这首诗,显示了诗人极强的语言功力,这也正是大家手笔的特征。
好诗鉴赏
泥土
鲁藜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在意象的对比中
展现出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
王宜振
鲁藜,原名许图地。1914年生于福建同安。曾奔赴延安,任教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解放后,曾任天津市文协主席,后因胡风事件受牵连,受到不公正待遇,出版有诗集《鲁藜诗选》。
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中国正处在抗日战争时期,社会上出现了许多诗歌流派。其中有一个影响较大诗派叫七月派,鲁藜正是这个诗派的重要诗人之一。他同阿垅、孙钿、彭燕郊、曾卓、绿原、牛汉等一批诗人,在各自气质、理想、经历、审美价值和语言习惯相似的基础上,形成较为一致的批判现实的写作倾向和自由舒展的叙述风格,在当时的诗坛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这首小诗,是诗人1945年写的,10年以后,诗人受到不公正的批判。但这首小诗却不径而走,至今已过了大半个世纪,仍然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这首小诗,共有两个小节,每节两行,共四行。我们说:它是一首哲理诗。那么,什么又是哲理诗呢?它是用诗的形式,展现一个道理或一种思考的诗体形式。它也表现个人情思,但常常在个人情思之外,去探求普遍的道理。这首小的哲理诗,自然也不例外。诗的前两句: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珍珠在人们生活中并不常见,在人们的眼里十分珍贵。如果一旦把自己当作珍珠,自然会小心翼翼地珍藏,唯恐会丢失和被埋没。这种十分纠结的心情,自然是十分痛苦的。小诗的前两句,道出了成为一颗珍珠的苦衷。后两句,小诗来了一个大转折,既然成为珍珠有那么多痛苦,倒不如把自己变成世界上极普通的泥土。泥土不像珍珠那么稀少,那么珍贵,它大量地存在于世界上,是世界上最为普通的物质。同时,它也是这个世界上,同人类的关系最密切、人们须臾难以离开的物质。它能为人们捧出谷物、蔬菜和水果,为人们提供生活的必需品。在这里,诗人并没有写泥士可以给人们提供食物这一习见的道理,而是写泥士可以给人们铺筑道路。试想,当人们在泥土铺筑的道路上走来走去,泥士便实现了它的价值。作为泥土的一方,自然也会感到愉悦和满足。小诗的价值也正在于此。试想,让别人在事业上获得某种成功,而为成功铺筑平台的人,心里该是多么的欣慰。
那么,这首小诗为什么这样受读者青睐呢?它又究竟有什么魅力呢?我觉得它之所以受读者欢迎,最重要的原因是意象的选择。在大千意象中,诗人并没有选择别的,却只选择了“珍珠”和“泥土”两个不同的意象。为什么要选择这两个意象?因为两个意象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别,甚至具有某些相反的元素。这就为诗人下一步进行意象对比进行了铺垫。诗人通过两个意象的对比,发现其中深藏着的生活哲理。发现了两种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首小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可在语言表达上,却运用了极其普通的口语。如“老是”、“时时”、“泥土吧”、“让众人”,这些极普通的用语,却道出了不平凡的道理。这首看似只有四行的小诗,却熔铸着诗人坎坷的阅历和丰富的人生经验。它是诗人生命智慧的结晶,也是诗人对人生和生命的深层次思考。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把这种个人经验提升到普遍真理。这自然是一种大手笔,绝不是普通人所能做到的。
好诗鉴赏
蝴蝶·豌豆花
郭风
一只蝴蝶从竹篱外飞进来,
豌豆花问蝴蝶:
你是一朵飞起来的花吗?
从事物的相互联系中
寻找和发现诗意
王宜振
不少人感叹:诗在哪里?怎样才能找到诗意呢?我们说:要找到诗并不难。首先先找到“象”。“象”是什么?“象”是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那么,找“象”就变得十分容易,“象”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可是光有“象”还不行,还要给“象”灌进去“意”,使其形成意象。这个意象,就是我们要寻找和发现的诗意了。
大诗人郭风,深谙意象其中的秘密。他在这首三行小诗中,只写了两种事物:蝴蝶和豌豆花。也可以说,诗人写了蝴蝶和豌豆花两个“象”。可蝴蝶也好,豌豆花也好,它们只是各自的象,并不是诗。怎么办呢?诗人要写诗呀,从哪里寻找诗意呢?没有别的地方可找,只有从蝴蝶和豆豌豆花身上去找了。蝴蝶是动物,豌豆花是植物,动物和植物之间,又有着怎样神秘的联系呢?经过诗人的观察,两者在外观上十分相似。蝴蝶很像豌豆花,豌豆花又很像蝴蝶,它们的区别在于一个“动”,一个“静”!诗人首先写“动”,写蝴蝶从竹篱外飞进来;接着又写“静”,写静止不动的豌豆花,把竹篱外飞进来的蝴蝶,看作自己的同类,向蝴蝶发问:“你是一朵飞起来的花吗?”在这里,诗人省去了一问,即蝴蝶问豌豆花:“你是一只停在那里的蝴蝶吗?”诗人这种庄周梦蝶般的设置,混淆了客体和本体,互为映现。其构思之妙,令人叹服。
正是诗人这有趣的一问,进而产生无穷的趣味。其一是童趣。童趣是童真的滋味,它是儿童自然本真的天性中产生的一种天趣。诗人若没有回归童年、回归孩子生命本真的儿童观,是难以写出这样的诗句来的。其二是情趣。诗是情感的产物。童诗更是孩子初心的体现。诗人发现蝴蝶也是一种花,一种飞起来的花;豌豆花也是一种蝴蝶,是停在那里的蝴蝶,这种充满好奇心、想象力的发现,本身就别具一番情趣。其三是理趣。小诗中蝴蝶和豌豆花互为对方的设置,极富哲思,令人回味无穷和常读常新。四是谐趣。小诗写了动物与自然、人与自然的一种互知互融的谐和关系,实则是生命对自然的一种回归。这一系列趣味的产生,自然也就产生了诗,产生了诗意。
我们说:寻找诗,寻找诗意的关键在于寻找事物之间的神秘联系。有些事物之间有相似点,我们找到了它们之间的相似点,也就找到了诗和诗意。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事物之间都有相似点,有些事物之间并没有任何联系,那又怎么办呢?这就要求诗人长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同时对生活有较强的概括、升华能力,才能找到事物之间的交汇点,进而从中发现诗意,写出一首好诗来。
好诗鉴赏
月亮
傅天琳
妈妈你走了多久我记不清了
你走了我天天晚上趴在窗口念月亮
念月亮从D字到O字到C字
我念得很轻,害怕小猫听见
它会笑我快做学生了还想妈妈
可是妈妈你听得见,可是妈妈
你听见我念完C字
又从D字念到O字你要回来
你要回来我要在鸟声开放的树林子接你
一边亲你一边念好多字母给你听
你会说这才是妈妈的女儿嘛
妈妈想女儿还要工作
女儿想妈妈也要不忘认字
妈妈你走了多久我记不清了
你走了我天天晚上趴在窗口念月亮
念月亮从D字到O字到C字
也不知究竟是念月亮念拼音还是念妈妈
用侧笔的手法
描写孩子的内心的世界
王宜振
妈妈出差去了,留在家里的孩子十分想念妈妈。孩子的这种情感怎样表达?诗人傅天琳用了侧笔的手法。
那么,什么又是侧笔呢?就是不直接去写诗人的体验,而是去写引起体验的触媒;不正面去写吟咏对象,而是去写与它相关相似的事物。这种避正就侧、藏正写侧的手法为之侧笔。我们不仿来看看,诗人傅天琳是怎样运用侧笔手法的呢?诗人要正面吟咏是妈妈,是孩子日思夜想的妈妈,可这里偏偏要写的不是妈妈,而是引起体验的触媒——月亮。女儿想念妈妈,盼望出差在外的妈妈快点回来,采取的方式就是天天趴在窗口念月亮。月亮的形状从D变化到O,再从O变化到C,女儿就像念拼音字母,天天把它念出来。念出来的声音又很小很轻,为什么呢?因为怕小猫听见,怕小猫听见笑话她,笑话她快做学生了还想妈妈。可那么小那么小的声音,妈妈会听见吗?可她相信,妈妈一定会听见。她坚信,当她念到某个字母时,妈妈一定会回来。回来时,她一定会路过那个鸟声喧闹的林子,她会在那个林子里接妈妈,然后念好多字母给妈妈听。妈妈想女儿还不忘工作,女儿想妈妈自然不忘认字。全诗的最后一句感人至深,诗人把自然界的景物——月亮,与妈妈妈这个人融合在一起。整首诗从月亮写起,却意不在写月亮,而是在写女儿对母亲的情感。字里行间,无不透出浓浓的情味。
诗学的精髓,如果用一个字概括,那自然是一个“情”字。诗中的人、事、物、景,都投上了感情的色彩,由感情所变形,由感情所成形。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的一大任务,就是化客观为主观,化现实生活为内心生活。这种“化”越成功,诗就越纯越美。诗人傅天琳深谙此道。诗人着力写月亮的变化,写月亮从D变化到O,再从O变化到C,实则是写女儿情绪的变化。这种小情绪此起彼伏,像汩汩流淌的小溪奔流不息。诗人善于捕捉这种新鲜的情绪,又让它在一种不经意的方式中得到表达。也可以这样说,诗人追求的是一种感人的情绪和氛围,也正是在这种情绪和氛围中呈现出浓浓的诗味。
傅天琳从果园起步,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从单一到丰富、从素描到写意、从拘泥到舒放,她的诗抛掉了诗的紧身衣,如信手摘来的柑桔,随风飘来的树叶,从不自由中走向自由。读者从她的诗中,获得的是一种心灵的感应,情感的慰籍。这首《月亮》,正是这样的慰籍心灵、催人泪下的好作品。据诗人傅天琳生前所讲,这首诗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段时间,傅天琳经常外出,参加一些诗会和采风活动。短则几天,长则一个月。每次出去女儿总是给她送行,然后一天天眼巴巴地在窗口望着亮,盼望她早点儿回来。傅天琳说:“童真和母爱,是一座金矿,本来就潜藏于内心。”只要你不断地去开采,就能将内心潜藏的情感挖掘出来,写出一首首蕴含情味的好诗。
今天,诗人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给我们留下的一首首诗作,如同大海里开采出的一颗颗明珠,永远照耀温暖着我们的身心,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孩子们健康成长。
好诗鉴赏
我耐心地等自己变老
童子
因为我现在
还是个小孩
在这个世界上
我的意见不重要
我的梦想不重要
我认为地球应该是什么样的
也没人觉得重要
好吧,我耐心地
等自己变老
变成个慈祥又威严的老头儿
可是,万一到那时候
事情又变得颠倒
老头儿的意见和梦想
没有小孩的重要?
从三读一首小诗谈起
王宜振
童子,是我十分关注的一位青年诗人。他在一家杂志社任编辑。他编辑的童诗,颇具现代性。业余时间,他自己也写童诗。他写了不少优秀的童诗作品。《我耐心地等自己变老》就是其中的一首。
初读这首小诗,是在蓝蓝编著的《给孩子的100堂诗歌课》一书中。我觉得这首小诗,提出了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那么,这首小诗又写了些什么呢?他写了一个小孩子,总是觉得自己的意见不重要,自己的梦想不重要,甚至自己认为地球是什么样儿的,也没有人觉得重要。为什么呢?因为自己是一个小孩。小孩的话,是没人愿听也没人重视的。小诗向读者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数千年来人们习以为常的问题,那便是小孩子年龄小,不具备话语权。我们常常听大人说:“小孩子懂什么,快到一边歇着去!”诗中的这个孩子,对自己没有话语权这一现状,很是不满。不满又能怎么样呢?只有等待,等自己变成大人,直至变成威严的老头儿,这时该说话算数了吧!该一言九鼎了吧?可谁知道呢?世界是千变万化的。到那时候,事情也许又颠倒过来了,老头儿的意见和梦想,统统不重要了,而且小孩子的意见和梦想又变得重要起来。小诗提出了一个十分严肃且十分重要的问题,大人和孩子的意见,究竟谁重要?准确地来说,大人和孩子应该是一种平等关系,一种朋友关系。大人和孩子的意见都有正确的一面,以正确取舍才是正确的选择。
再读这首小诗,是在几个月以后,我觉得它不再是一首单纯的、普通的小诗,而是蕴含着丰富内涵的小诗。茶余饭后,细细品味这首小诗,越品味越觉得它不寻常。它不仅仅凭有趣带给孩子一种愉悦,更是蕴含社会和人生的大主题。小诗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在当下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诗人采用了“孩子”这一意象,具有一种象征性。象征什么?象征一种新生力量和新生事物,象征未来和一种发展趋势。起初,这种新的东西,没有人重视,没有话语权,但随着时间和历史的发展,这种新兴势力一定会战胜旧的习惯势力,成为这个世界的主宰。诗中的“老头儿”这一意象,自然同样具有象征性。它象征旧的习惯势力的代表,尽管他一度把控这个世界,但他最终会退位,让位于诗中的“小孩”。土耳其诗人希克梅特,曾写过一首《无题》的小诗。诗的内容是把地球交给孩子,结语是孩子从大人手中接过地球,种上永生的树。笔者认为,童子这首小诗,同希克梅特的《无题》,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读这首小诗,是在两年以后。这是在夜深人静之后,进行的一种慢读。我发现它虽是表现人类情感的,但却蕴会着深刻的人生哲理。笔者以为,情感和哲理并不矛盾,因为情感是分层次的。诗的最上层是感觉,中层是情感,深层是智性,也可以叫做理性。这首小诗,正是表达了诗人深层次的情感,是诗人人生体验的结晶。我以为,诗人不仅是对童年的一种赞美,更是一种唤,呼唤童年的回归。为什么要回归童年?回归童年就是回归人的天性,就是回归生命的本真状态。笔者以为:人有三大天性。一是同自然融为一体的天性;二是好奇心、直觉、想象力的天性;三是玩的天性。我们的儿童教育和儿童文学创作,就是把这种天性由本能提升到自觉,把他们从自然人变成文化人,从自在的人变成自为的人。童子正是遵循这种儿童观为孩子创作的。我期待他写出更多更好的童诗,献给热爱他诗歌的孩子们。
好诗鉴赏
看雨
任富亮
云跌进荷塘里时
被鱼儿咬了几口
牙痕一个比一个深
天铁青着脸
让雨来问个究竟:
噼噼啪啪
雨的上万句问话落进了塘里
只是这问塘的话
听起来一点也不客气
蝉不鸣了
蛙不鼓了
鱼儿藏到荷的脚下
没有一个人敢回答
只剩下责问的话
半句浮在水上
半句沉到了水下
从普通寻常的事物中
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王宜振
不少初学写诗的朋友,抱怨自己写不出新意,写出的诗人云亦云,大同小异。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笔者以为,诗人没有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大千世界中,每个诗人获得的诗美体验都是不同的,就像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诗人的诗美体验都是独特的、唯一的。诗人只需把自己的诗美体验写出来,就能写出与众不同的诗。
雨,这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自古以来,以雨入诗者甚多,其中亦不乏名作佳作。去写这样的题材,不少人会以为出力不讨好。可笔者不这样认为。笔者认为:关键不在于别人写过多少,而在于诗人能否从自己独特的诗美体验中,写出与别人不一样的感受。
青年诗人任富亮的《看雨》,就是一首富有新意的小诗。这首小诗无论在语句、构思、表现手法诸方面,都与众不同。从诗的字里行间,透出浓郁的兴味。那么,小诗究竟写了些什么呢?写了一朵云,这朵云跌落进池塘里。小鱼儿看见了,游过来咬了几口,留下的牙痕一个比一个深。这鱼儿一咬不要紧,可得罪了“天”。因为云是天之子呀!天铁青着脸,让雨来问个究竟。噼噼啪啪,雨的上万句问话,落进了池塘里。听起来,这问责的话一点也不客气。在这严厉的问责声中,蝉感到害怕了,闭上了自己的嘴巴;蛙感到恐惧了,不敢再敲自己的那面鼓了。惹出祸来的小鱼儿呢?更是悄悄地藏在荷叶下,大气儿也不敢出一口。这时,池塘里只剩下责问的话,半句在水面上浮着,半句在水下面沉着。诗人构思了一个极具魅力的小童话,让小读者在迷人的童话境界里留连忘返。
在这首小诗中,诗人用了交错笔。那么,又何为交错笔呢?交错笔是写此,又不完全落墨于此。既写此,又写彼,让此与彼在和谐中或在矛盾中增浓诗意。这种建构,就像我们织布,让经线和纬线相互交错,从而织出一块块布匹。大家看,雨声和问责的语声,在音韵上是不是很相似呢?雨声落下来噼噼啪啪,问责的话也是劈头盖脑,这样相似的声音,在和谐一致中彼此照耀。这便使问责的“语声”获得自然界中“雨声”的情韵。诗的建构形式,除了交错笔外,还有侧笔、反笔、意外笔等多种,它随诗人的生活、艺术和诗人的成熟,旧的建构形式会被抛弃,新的建构形式会不断被刷新。创新是建构的灵魂。
小诗传承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手法,在传承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小诗在语言上通俗易懂,但在字里行间隐藏着极大的审美空间。设问不作答,欲说破又未说破,留给读者极大的思考余地,让读者去判断、去辨别、去回味。小诗写云、雨、荷塘、蝉、蛙、鱼儿、天这些普普通通的意象,但巧妙的构思,却使人惊喜连连,完全给人一种陌生化的感觉。诗人以心观物,把具象的雨点,化为心灵化的问话。诗人看似写《看雨》,但又不在写看雨;诗人看似写天的问责,但又不在写天的问责;诗人处处不离文字,但又处处不在文字。如果将此诗作为写看雨之作便浅。诗人在具象中有抽象,在物象中有人生体验,诗味在此也便喷涌而出。诗的结尾,一句问责的话分为两个半句,半句浮在水上,半句沉入水下,又极具古典诗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