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服务编号:61120190002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63907152

新闻热线:029-86253335

刚珠多吉延安取经记——陕西苹果成为藏族群众期盼的“致富果”

2024-12-05 08:46:46 来源:群众新闻

11月2日,刚珠多吉(右一)在陕西省吴起楸子种质资源保护基地参观学习,详细了解苹果新品种管理技术。

“‘咕秀’能长这么大,你信不信?”11月12日,从陕西回到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底雅乡的果农刚珠多吉,手舞足蹈地跟朋友分享自己在陕西的见闻。

“咕秀”在藏语里是苹果的意思。来陕西学习先进种植经验,让苹果长得好、卖得好,是刚珠多吉此行唯一的目的。

11月1日,刚珠多吉背着5公斤苹果,从底雅乡出发,先坐汽车、再乘飞机,跨越3000余公里,来到陕西延安为自己的苹果“求医问药”。

底雅乡,坐落于喜马拉雅山脉象泉河谷,海拔最低处2800米,是阿里地区海拔最低的乡,也是阿里地区的苹果主产区。刚珠多吉经营着底雅乡面积最大的果园。

“我的父亲是阿里地区最早一批种植苹果的农民。我跟着他学习种植苹果,后来我也带动村民一起种苹果。我们的苹果很红、很甜,可是个头不够大、产量不够高,所以我们要继续学习种植技术。”刚珠多吉说。

“此次陕西之行,我们组织了包括刚珠多吉在内的5位果业大户参加。这既能让陕西的果业技术人员当面为阿里地区的苹果‘把脉问诊’,也给果农一个实地学习的机会。果农们都是第一次走出西藏,很珍惜这次机会,学习热情很高。”阿里地区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发展科科长次仁顿珠介绍。

11月1日至5日,果农们先后前往延安市黄陵县、洛川县、吴起县、延川县、宝塔区参观学习。

“间伐时,树要砍掉多少?”

“摘果子之前还要浇水吗?”

“要想多结果子,树要长到多高?”

在洛川县旧县镇洛阳村的成龄果园第三次间伐示范点,刚珠多吉与同行的藏族“阿佳”(藏语“姐姐”)扎西曲珍仔细地提问,了解果树增产的秘诀。

这片果园是全国乔化苹果老园改造示范基地,建于1995年,主栽品种是红富士。这里的果树情况与刚珠多吉家的果树情况相似。

在吴起县吴起街道刘河湾村,每公斤能卖16元的“鸡心果”让果农们看到了苹果产业的高效益。“这一路,不仅学习了修剪、施肥技术,也看到了新品种。回去以后我要把这些都告诉村里人。”扎西曲珍说。

2023年,扎西曲珍加入底雅乡底雅村底雅组的农业合作社,成为合作社少有的女性成员。

在宝塔区桥沟街道烟洞沟村家庭农场,负责人马文昌向果农们介绍了先进的“3332”种植模式。得知马文昌的果园亩均产值超过4万元,扎西曲珍十分惊讶:“这从来没有听说过,能把这种技术带回我们乡里就好了!”

虽然气候条件不同、产业发展水平不同,但果农们增收致富的心愿是相同的。

2024年是陕西对口支援西藏30周年。“十四五”时期,陕西规划对口支援阿里地区项目66个,总投资5.75亿元。针对阿里地区地理环境和产业特点,陕西充分发挥科研机构优势,在阿里地区建设生态农业产业园、推广现代种植技术,让阿里地区苹果飘香成为现实。

延安已建成全国最大的集中连片优质苹果种植生产基地。今年4月,延安市农业农村局与阿里地区农业农村局联合,在底雅乡开展农业产业帮扶特色林果试验示范工作。延安市果业中心四级调研员段学良在底雅乡为果农讲解果树管理技术。

“我们为底雅乡带去了700多株苹果树苗、400株红枣树苗,还有5名专业技术员进行指导,帮助阿里群众发展产业。现在,这些树苗已经在阿里地区扎根。”段学良说。

此前,陕西省援藏工作队协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果树专家到札达县,开展高海拔河谷地带果树种植可行性科学考察,引种苹果树、桃树、梨树等800多棵,在象泉河谷露天种植的“秦脆”和“秦蜜”苹果新品种成功挂果。

目前,阿里地区共种植苹果680余亩,对于强边兴边、助农增收具有积极意义。

“在苹果产业方面,我们以底雅乡为重点,引进、推广‘鸡心果’等优良品种,试验成功后逐步向札达县萨让乡、楚鲁松杰乡和普兰县普兰镇延伸。同时,延长产业链,探索加工苹果干、苹果醋等,提高产品附加值,助力藏族群众增收。陕西苹果成为藏族群众期盼的‘致富果’。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发挥陕西技术优势,推动阿里地区苹果产业发展,为雪域高原装点‘不褪绿色’。”陕西省援藏工作队队员、阿里地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福堂说。(记者 王姿颐文/图)

秦评 |用科技“真经”育援藏“硕果”

西藏与陕西,虽相隔数千里,条件各不同,近年来却成就了一段农作物交流与合作的佳话。陕西的优质苹果与红枣在西藏阿里地区成功扎根、结出硕果,不仅彰显了陕西援藏的成效,更是陕西作为农业大省,用科技“真经”助力雪域高原培育优质果品的生动实践。

西藏特别是阿里地区,是陕西援藏农技工作者探索与攻克高原农业难题的“试验场”。多年来,陕西援藏农技工作者针对阿里地区地理环境和产业特点,为当地打造了特有的生态农业产业园、农牧科技产业园,通过优化种植技术,使得原本不适应高海拔环境的农作物,在雪域高原生根成长,不仅为西藏农业发展提供了新路径,也为两地的农业合作开辟出新空间。

阿里果农怀揣“苹果飘香”的愿景和对现代农业技术的热切渴求,不远千里来到陕西“取经”;延安市果业中心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果树专家,带着精湛的技术深入阿里地区田间地头,手把手给当地群众传授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方法。这样的双向奔赴、交流互动,不仅让陕藏两地加深了友谊,更为阿里地区的果业发展注入了科技动力。

从古丝绸之路上的农作物引种,到今天的现代农业合作,农作物的传播史也见证着人与人的交流史。如今,陕藏两地通过相互交流学习,共同探索适合西藏气候、土壤条件的农业发展模式,促进了农作物技术与品种的推广,也优化了西藏农业产业结构,丰富了西藏的农产品种类,让藏区群众的“果篮子”愈益丰富、藏区农民的“致富经”更加多样。

2024年是陕西对口支援西藏30周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乐见有更多陕西的特色农作物走进西藏,有更多的科技“真经”助力雪域高原育出累累“硕果”。(董渺)

责任编辑:任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