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服务编号:61120190002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63907152

新闻热线:029-86253335

蓝釉点彩驮骡:大唐风华 丝路使者

2024-11-18 10:25:05 来源:群众新闻


在展厅,西安博物院馆方特意给蓝釉点彩驮骡设立了一个独立C位展柜,让它在众多文物中脱颖而出,能够吸引每一位参观者的目光。

为什么这件文物如此出众?

三彩驮骡的“蓝釉之光”

1966年,在西安市莲湖区西安制药厂的建筑工地上,考古人员按照常规对勘探出的一座唐墓进行发掘清理。没想到,就在这个连墓主人身份都无从考证的小小墓穴中,却出土了两件国宝级的文物——三彩腾空马和蓝釉点彩驮骡。

三彩腾空马的价值不必多说,如今,它作为西安博物院的“明星”,被复制成大型雕塑耸立在博物馆西门,为西安市民和往来游客所熟知。那矫健的身姿、飞扬的姿态,仿佛要将人们带回繁华的唐代。

而人们不知道的是,同时出土的蓝釉点彩驮骡也非同凡响,其精湛的工艺和稀有的蓝釉格外珍贵,备受文物考古和工艺美术界珍视。

在唐三彩中,马、驼造型很常见,而驴、骡造型则极为少见。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在古代,驴和骡更多地被视为平民化的驮畜。蓝釉点彩驮骡的出土,为考古人员研究唐代生活打开了一扇窗户。

这件文物上的蓝色釉料极其珍贵。唐三彩所用的蓝色釉料,是通过丝绸之路输入中国的一种釉料,不易着色,难以烧制。采用这种釉料,在当时的制作条件下,需要极高的技艺水平才能驾驭。

蓝釉点彩驮骡与三彩腾空马在烧制中,都采用了珍贵的蓝色釉料,还运用了中国传统陶瓷的“点彩”技术。这两种工艺的结合,使得这两件文物在唐三彩中别具一格。

蓝釉点彩驮骡通高26.5厘米、长33厘米。驮骡作低头负重前行状,被置于一长方形踏板之上,小巧直竖的短耳仿佛在时刻警惕着周围的动静。

骡体施蓝釉,发出幽幽的光芒,蓝色釉面犹如深邃的天空,纯净而神秘。釉色中间有褐色斑纹,这些褐色斑纹像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又像是大自然赋予的独特装饰,与蓝釉相互交织。

骡背上的鞍子精致逼真,以黄、白、蓝三色装饰,色彩绚丽,搭配和谐。驮骡肌肉健壮的腿部雕刻得细致传神,仿佛能让人感受到这头骡子在长途跋涉中的力量与坚韧。

“这件蓝釉点彩驮骡的出土,为研究唐代社会生活、艺术风格和文化交流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也让人们对唐代的辉煌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张萌说。

来自西域的“神秘金属”

考古人员在西安西郊发掘的唐墓,多数是中小型平民墓,以抢救性发掘和基建工程发掘为主。例如,在枣园地区清理的27座唐墓、在三民村清理的7座唐代小型墓葬,其墓主人基本都是唐代的中下层社会成员。

考古专家推测,蓝釉点彩驮骡和三彩腾空马的墓主人,虽社会地位不高,但其家庭可能较为富裕,能够负担得起昂贵的蓝釉陶瓷。墓主人或为与权贵家族及李唐王朝有密切联系的地方势力;或其家族在地方上有较大的影响力,能够享有一定的政治待遇;或为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富裕商人。  

这些尽管目前无法确定,但这件蓝釉点彩驮骡足以证明那个时代的文化交流和贸易繁荣。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对外开放和文化交流非常活跃的时期,唐三彩的钴蓝釉料,属于高铁低锰型的“苏麻离青”,这种原料有独特的色泽和装饰效果,深受唐代人的喜爱。

工匠们在制作唐三彩时,胎体需高温烧制,釉面需二次低温烧制。“苏麻离青”钴蓝料的使用,正是这种技术与外来文化交流相结合的产物。这种对外来材料的采纳和创新,体现了唐代文化的包容性和创新精神。

研究发现,唐三彩蓝色釉料中,加入了一种神秘的贵重金属,名为钴。因为有钴的巧妙运用,才使得蓝色釉料更加绚丽明亮。钴金属在当时稀缺而且重金难买,唐代因此有了“三彩贵蓝”之说。在中国古代,钴的发现和使用,要追溯到公元8世纪。那时,波斯商人通过丝绸之路,将这种贵重的金属带到了中原。

在陕西出土的三彩器中,大部分先用其他颜色铺底,然后再用蓝釉进行局部点彩。蓝釉点彩驮骡的整个骡身直接用蓝釉大面积铺底,再用红色和绿色的釉点彩,这种做法在当时可谓奢华。

“全身大面积施蓝釉,这种豪横的用釉方式,不仅彰显了其主人的尊贵身份,也体现了唐代工匠对蓝釉的独特理解和精湛运用。”张萌介绍说,工匠们在蓝釉的基础上,用氧化铁、氧化铜等颜料进行点彩,让褐色的斑纹与蓝釉相互映衬,形成了独特的装饰效果,增加了文物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使骡子的形象更加生动逼真。

点彩技术是中国传统陶瓷制作中的一种独特工艺。在蓝釉点彩驮骡上,工匠师傅将这一技术运用得恰到好处。选用蓝釉“加身”,其造型不是马而是骡子,这让这件文物尤为特别。

蓝色釉料的使用,反映了唐代与西域地区在贸易和文化交流方面的紧密联系。波斯商人将钴矿带到中原,不仅带来了新的颜料,也带来了新的工艺和艺术风格,促进了唐代陶瓷艺术的发展。蓝釉点彩驮骡身上的点彩技术,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产物。它如同一个历史的使者,向人们诉说着唐代丝绸之路的繁荣与辉煌。

负重前行的“丝路使者”

骡子是唐代重要的驮畜,具有力气大、耐力好、性情温顺等特点。古人认为,马儿虽然跑得快,但价格昂贵,承重力还比不上骡子,不如驴和骡子便宜实用而且脾气好。所以,上至国家行军打仗、下至平民百姓日常劳作,常常依靠驴骡驮运货物。

作为重要的运输工具,驮骡在唐代广泛应用于商业贸易、军事运输等领域。在丝绸之路的长途贸易活动中,驮骡更是功不可没。蓝釉点彩驮骡这件文物所展现的骡子背负行囊的形象,正是其负重前行的生动写照,体现了唐代工匠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精准把握。同时,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也是推动中西文化交流的“丝路使者”。

唐代是丝绸之路的鼎盛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蓝釉点彩驮骡的出现,正是这种文化交流的有力证据。

“蓝釉点彩驮骡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唐代社会风貌的生动写照。它生动反映了唐代的经济活动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体现了当时社会对骡子这种驮畜的重视。将其艺术化定格在昂贵的三彩作品中,也反映了运输行业在当时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张萌介绍说,通过对这件文物的分析和研究,能够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唐代陶瓷工匠在制作过程中的技术创新和工艺发展,对于研究唐代陶瓷的烧制工艺、釉料配方以及装饰技术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如今,蓝釉点彩驮骡静静地陈列在西安博物院的展柜中,接受着人们的观赏和赞叹,向人们讲述着唐代的辉煌与荣耀、丝路的繁荣与交流。每一位前来参观的游客,都能在它的身上感受到唐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责任编辑:唐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