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服务编号:61120190002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63907152
2024-11-14 09:31:17 来源:阳光网-阳光报
在时光年轮中
抵达现场记录社会
深入生活触摸真相
本书不仅是董倩对职业生涯的深情回望
更是对人性光辉的深刻洞察
《每一次抵达,终有意义》
作者:董倩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简介
董倩,中央电视台记者。199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从《焦点访谈》开始,先后在《东方之子》《新闻调查》《面对面》《新闻1+1》《中国经济引力场》等栏目担任采访记者和主持人,参与了中央电视台近年来几乎所有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
内容简介
《每一次抵达,终有意义》为董倩女士三十年新闻生涯结晶之作,也是一部心灵独白精选之作。书中收入大量系列深度访谈,采访对象包括多行业人士,通过独特的视角、细腻的笔触,敏锐地洞察采访对象的内心世界,直抵其内心深处。该书不仅仅是在记录新闻事件,更是在探寻每一个事件背后的深层意义,传递出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精彩章节节选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年过六十的林鸣每天早上跑步10公里,必经淇澳大桥,几年来风雨无阻。这是20年前他设计的桥,把淇澳岛和珠海连接起来。当时头发还是全黑的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若干年后,在同一片海域,会有那样一个世界级的伟大工程在等待着他。长度只有1公里多一点儿的淇澳大桥,只是命运给工程师林鸣的一个暗示,让他对这片伶仃洋有个初步的了解。
港珠澳大桥是一个超级工程,是中国发展到一定阶段应运而生的一个产物。当2005年林鸣刚刚当上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以下简称“总工”)的时候,整个项目还仅仅在纸上谈兵地论证可行性。他暗自思量,如果能赶上修这个工程该是多幸运。六年后的2010年12月,他成为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的总工。林鸣的长项是桥,淇澳大桥、润扬大桥是他曾经的作品,但在这个
超级项目里,他负责的却是毫无经验的人工岛和隧道。可他是这样的人:越是陌生的领域,越是不可能的挑战,就越能激发斗志。
当56公里的跨海大桥经过临近香港段时,所有情况都会变得复杂起来。香港赤鱲角国际机场一天起降无数架次飞机,伶仃洋航道将来一定会通过一次比一次更巨大的集装箱货轮,现在要在此基础上再加上一条陆路,就要充分避开所有制约。于是,工程师们大胆设想出沉入海底修一条隧道,不是在海水中,而是在海床里,那么不管未来集装箱船有多么巨大,哪怕是 40 万吨级货轮通过,都各走各路,互不影响。
从想象到现实,这中间要有充足的财力和能力。钱,只是粮草,要打仗,还得要一支能赢的部队。可是,林鸣率领的这支队伍几乎什么也没有,却要去打一场无比艰辛、只能打赢的仗。
在国际沉管海底隧道领域,领先的只有那么几个国家,按照规律,理应是先学,然后应用到自己的工程项目上。但问题是,不是你想学人家就想教。商场如战场,谁愿意亲手带出强劲的对手呢?
2006年,林鸣带着工程师到韩国釜山巨济岛参观学习。这是一次太难得的机会,本以为可以看到管道沉放过程和每一个细节,可人家只让他们远远地在一条交通船上围着工程船绕圈。那么多工程师远道而来,等了一周时间,最后只能隔着几百米看一艘抛石整平船。多年后,林鸣平静地说,现在能理解人家为什么那么做,这里面有太多的技术,每一步都是无数人无数个日夜思考的结果,没人
会轻易展示给你看。作为一个初学者,人微言轻,被前行者目中无人地对待是正常的。在韩国的境遇仅仅是个开始。
当一个成功者回忆起当年的挫折甚至受辱的经过时,人们对他的敬佩也会倍增。
采访林总是在2017年工程竣工时,他皮肤黝黑,眉间眼角有着很深的纹路,笑起来,那一道一道的皱纹就忙不迭把笑容弥散开来。在他不笑的时候,看着那些皱纹,可想而知这些年他们受了多少苦。
林鸣不仅是岛隧项目的总工,而且还是项目总经理。外海海底隧道施工技术中国不会,就一定得花大笔咨询费去学习。林鸣知道,跟世界最高水平的沉管建设公司学,人家出价一定不会低。他能承受的极限是3亿元人民币——岛隧项目6亿元总经费的一半。这是项目总工的最大的诚意和能力了。
“董倩爱问”系列图书
《每一次抵达,终有意义》
《追光》(即将出版)
《大国重器》(即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