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服务编号:61120190002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63907152

新闻热线:029-86253335

长安区第六小学开展“六小好课堂”系列活动

2024-11-02 09:46:47 来源:阳光网-阳光报

阳光讯(记者 杨小娟)近日,长安区第六小学开展了“六小好课堂”系列活动,活动引入了“123+”教学模式,以数学学科为阵地,深度挖掘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本次活动中,学校数学教师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为核心,展示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深度互动的课堂形式,为推动“双减”提质增效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样本。

1. 赵情帅老师:《圆的认识》

赵情帅老师在《圆的认识》一课中,以“五星红旗”作为切入点,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也带动了他们对圆形的探究兴趣。赵老师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圆的概念,学习画圆的技能,并理解圆心、半径和直径的概念。在“量一量、折一折”的动手活动中,学生自主探索圆的特征,培养了量感和几何直观。课堂的最后,赵老师通过设计国旗的实例,将理论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强化了知识的实际意义。本节课严格按照“123+”教学模式组织,先让学生带着预习中的问题深入探究,再通过课堂检测巩固学习效果,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知识理解和应用能力。

6fcb2e127de079bc5862be63b0d62b50dbc69c02 

2. 李娟娟老师:《可能性》

李娟娟老师在《可能性》一课中,以“石头剪刀布”游戏引出课题,通过摸球猜颜色等活动,让学生逐步理解“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的概念。通过抽签活动,学生进一步体验了“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李老师在课堂中设计了多层次的趣味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观察、猜想、试验和交流,使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的体验。课程严格遵循“123+”教学模式,预习使学生对课堂内容有初步了解,课堂上则聚焦问题探讨,有效提升了学习效率和效果。

176a1ffbe24eb1b49cd95ffd3cd0506a2a39120b 

3. 杨彬老师:《百分数的认识》

杨彬老师在《百分数的认识》一课中,以“感知—建构—应用—拓展”为教学主线,通过猜谜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出主题。杨老师利用生活情境展示了百分数在日常中的广泛应用,提升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杨老师通过动手操作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进一步探讨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课程的最后适时渗透思想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努力的重要性。该课程严格落实“123”教学模式,使学生对百分数的概念和应用有了深入理解,提高了他们的数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d62080b68aae3620c936c04284772d367187cd72 

4. 张亚娟老师:《用字母表示数》

张亚娟老师执教的《用字母表示数》一课,通过情境式教学,使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数学抽象。对于小学生来说,字母表示数较为抽象,因此张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以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课堂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生们逐渐掌握了字母表示数的技巧。本节课严格遵循“123+”教学模式,层层递进,帮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飞跃。

6619205eada9b2d0dd613f284784f7b1d3a2e70b 

5.胡朋妮老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胡朋妮老师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中,以视频故事“曹冲称象”作为导入,调动学生的兴趣。课堂中,胡老师通过“剪、移、拼”等操作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渗透数学转化的思想方法。学生不仅掌握了面积计算公式,还学会了如何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并培养了合作与探索精神。课堂严格按照“123”教学模式展开,学生在活动中实现了对知识的建构与应用。

4dcebc17aebed07ea08fa5e2924216017f26cff5 

6.王未老师:《单价、数量与总价》

王未老师执教的《单价、数量与总价》一课,严格遵循“课前预习-课堂探究-课堂检测”的“123+”教学流程,以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作为课堂导入。在讨论中,王老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提出并探究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这一课题不仅是对乘除法的拓展,也是对新课标中“必要的数学知识”的实践。课堂上,王老师通过购物清单的任务引导学生找到并分析信息,进而让他们自主概括出“单价×数量=总价”这一重要数量关系。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设计,学生在获得数学概念的同时,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与学习信心。

3bbe00b0b88ba4fd2230cd873f0504189e9d510b 

7.吕莎莎老师:《倍的认识》

吕莎莎老师在《倍的认识》一课中,通过创设情境和小组讨论,让学生逐步理解并建立“倍”的概念。在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中,学生逐渐体会到“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课堂上,吕老师注重引导学生的逻辑推理和表达能力,使他们在操作过程中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初步感受到“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了“倍”的含义,还有效培养了他们的空间观念与几何直观的思维方式,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

a636401139f74b2f8d34e4f5dd85e5ac5e5f83d9 

8.左晴老师:《角的初步认识》

左晴老师执教的《角的初步认识》一课,通过创设“鳄鱼先生吃披萨”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了形象直观的学习体验。左老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逐步认识角的特征,并通过动手活动感知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开口的关系。通过这一巧妙的情境设计,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初步建立了“角”的表象,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11a4cedf14f9fe8aeb6b8041b413756fede2fc0a 

9.黄文姣老师:《乘法的初步认识》

黄文姣老师的《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通过生活化情境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具体问题中理解乘法的意义。黄老师通过动脑思考和小组展示,帮助学生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强化了对乘法概念的理解。课堂中的互动和展示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为他们提供了展示和表达数学思维的平台。

220e0cb6cf3ac6c9f78b38b7de777f531c7cd2a7 

10.马芝敏老师:《10的认识》

马芝敏老师在《10的认识》一课中,以故事情境“喜羊羊救小羊”激发学生兴趣。课堂上,马老师通过数10、找10、比10、写10、分10等多样化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探究和动手中全面掌握了“10”的概念。这一层层递进的设计,不仅让学生深入理解了数字“10”的特征,更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与动手能力。

ed3bca4260a8b5f549f25cebf737af25f0f9fe48 

11.刘蕊老师:《认识立体图形》

刘蕊老师执教的《认识立体图形》一课,通过情境创设,将学生化身为“小侦探”帮助三角爷爷破案,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刘老师准备了丰富的实物模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触摸,在游戏中体验立体图形的特征,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使他们在具体情境中辨认并理解不同的图形特征。

88a9b844b2313c8dbbc7322246ae1d50d8b4b16e 

12.李哲老师:《乘法的初步认识》

李哲老师的《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通过设计游乐园场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受乘法的运用。李老师还设计了多种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趣味练习,帮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通过这些贴近生活的互动活动,学生巩固了对乘法的认识,进一步激发了数学学习兴趣。

0170cbbfe08154b35cd341f83c403154753f9633 

数学学科作为思维训练的重要领域,其核心素养涵盖了运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观念和数学建模意识。本次活动中,教师们在“123+”教学模式的框架下,创新性地设计了三大任务单,将这些数学核心素养有效融入课堂,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单一讲授形式,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动力。

“六小好课堂”数学学科教学展示活动,通过多元化的教学设计和丰富的教学互动,使课堂教学的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学生在课堂上展现出的探究热情与逻辑思维能力,充分彰显了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成果。

责任编辑: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