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服务编号:61120190002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63907152

新闻热线:029-86253335

【文化提升】渭城三叠

2024-08-10 15:04:40 来源:阳光网-阳光报

阳光讯(记者 赵小康 通讯员 魏向荣)古有《阳关三叠》,也叫《渭城曲》,千载传唱。“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长安西去,渭城的这一霎朝雨、一片柳色、一场惜别,如同掠过诗人额头的缕缕清风,一直撩动着人们的心弦。这首《渭城曲》流传之深、之广、之久,恐怕要排在中国古代诗歌的前几名。而今,历经千年风雨,渭城依然如古树虬枝,越发气象万千,暂且借《阳关三叠》之名,生发出与渭城有关的这三段文字,就叫《渭城三叠》吧。

清渭之风

渭城,因渭水得名,细品,就很美。

渭水曲折潆洄,十分钟情此地。渭城,第一次正式得名,是在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叫渭城县。在渭城县之前,汉高祖刘邦还定三秦,在秦咸阳故城设新城县。两千多年后,卓然而起的咸阳市渭城区,犹如秦帝都原地上长出的草木,根系不绝,生生不息,保留帝都这一股气脉、一种风骨,雄强而朴厚,仍不失浪漫与诗意。

汤汤渭水,裹挟着周秦汉唐的风,正是中华文明少年壮健、青春风华的气息。崔颢在《渭城少年行》中写道:“万户楼台临渭水,五陵花柳满秦川。”到了宋代,依然还可以看到“官柳千株拂翠烟”的景观。清朝朱集义写过一首《渭阳古渡》的诗,其中有:“长天一色渡中流,如雪芦花载满舟。江上太公何处去?烟波依旧汉时秋。”的句子,苍茫中多生世事悠悠、时代兴替之慨。

渭阳古渡,也就是咸阳古渡,历史上的“关中八景”之一。古人赞曰:“往来名利之客,络绎不绝,沽舟泛泛,渔艇悠悠。黑鳗赤鲤,沉浮于绿水之中,白鹭青鸟,出没于烟波之上……歌喧斗草,曲唱采莲。助诗家无限精神,是为一景。”当其盛时,欸乃之声彻夜不息,为秦中第一大渡。今天,古渡遗址尚在。说起丝路名都,这个四方辐辏、绾毂水陆、食货通衢、送往迎来的渭阳古渡是历史最重要的见证。

风从清渭来。今天,渭城拥有着独特的文化、历史、生态底蕴,就如同那渭水边照拂千年丝路的阵阵清风和湿润心田的朝雨,自然激起人们的想象和情感。

五陵佳气

渭城北顾,就是著名的五陵原。

在渭水与泾水交汇处从东向西隆起的这道莽原,原上树木丰茂,平直高敞,民风淳厚,人多急公好义、慷慨多气。

秦时,这道原,叫“咸阳北坂”。《史记》载,“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坂上”。汉人,在这里筑起了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均设邑建县,一时兴盛。大儒董仲舒、史学家司马迁、著名的“三班”(班彪、班固、班昭),都曾生活在这里。杜甫赞之:“五陵佳气无时无”;岑参咏之:“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直到今天,当你走过五陵原,仍然会心生豪壮,为其川原深广、得天独厚所折服。

这里出土的秦砖汉瓦,形制厚重、线条简朴、画像生动、活力充溢,你会由衷赞叹那种腾跃的文化创造力。如果你真正理解了秦砖汉瓦的精神、气韵,那么你就可以深入到五陵原文化的肌理之中,那是一种雄强又不失浪漫的朴厚气息。

直到今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多朴厚少语,性格硬直。如果你要更直观地感受什么是这里的朴厚之气,就可以去咸阳老街咥一碗著名的“biangbiang”面,那像裤带一样的面条,佐料极简,宽厚筋道,热辣生香。吃一碗,你就一下子感觉到什么是古道热肠、浑身生劲、顶天立地了。

五陵佳气,载之于原上风土、风物、风情。文化性格的朴厚,地域气息的郁茂,是一种原生态,更是一种原创力。

四方之志

“故国东来渭水流”。走进渭城览胜,穿越街巷,你会体验到一种悠远与豪迈、朴素与温暖、雄强与浪漫的博大气象。行人经此,长吁青云,可兴四方之志。

新时代的渭城,洗尽千年铅华,呈现出古老与现代相融相生的璀璨气象。近年来,渭城区致力于文化传承创新,一些古迹、遗址,成了新的文化IP;老街烟火、文化街区点燃商圈经济,整个渭城为之一亮,让世人刮目相看。“穿越古今、相约老街”“来咸阳老街、知市井繁华”系列文化演艺的有关报道,上了央视新闻频道,这里成了新的网红打卡地。

渭城特别珍重一个“老”字。老街、老味道,承载了老咸阳多半的记忆。文庙、清渭楼、钟鼓楼、安国寺、凤凰台,只要你走近了,顿生悠远之思。一个人,恐怕只有找到了老味道,方能体悟到生命的质地和生活的深趣。老街、老味道,使你遥想秦风汉韵之壮大,又濡染明清市井之深厚。

徜徉渭城,光风霁月里包孕万象,渭柳依依常生四方之志。在这里,有大秦帝国崛起的血气、血脉,也有丝绸之路绵延的根系、根脉!

责任编辑:赵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