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服务编号:61120190002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63907152

新闻热线:029-86253335

依然阳光 依然热爱——阳光报更名二十周年征文选登

2024-08-02 10:24:10 来源:阳光网-阳光报

我和《阳光报》的故事

■刘斯威

在西安居住的那段时间,我为了生活跑遍了大街小巷,但依然可以清楚地记住一份报纸——《阳光报》,它就像是我的一位朋友,可以给我带来一束阳光,陪伴我度过艰难的时光。

我是一位文学爱好者,每周都会去省图书馆翻阅报刊。记得在一个周末的午后,阳光透过图书馆的窗玻璃落在各类书刊上,我眼前的每个汉字都是金黄色的。我在图书馆报刊处翻阅《陕西农村报》时,突然发现了《阳光报》,那一瞬间,它仿佛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将它拿了起来。

我看到《阳光报》开设了一个阳光互动版面,主要刊登摄影爱好者的作品,由于之前我也喜欢拍摄,就将报纸版面上的投稿邮箱记录了下来。2018年秋,我站在城墙下,拍了第一张要投给《阳光报》的摄影作品《城墙脚下》,后来又参加了“全民摄影大赛”评选活动,经过微信投票和专家评选环节,我的摄影作品《城墙脚下》获得了三等奖,编辑部的工作人员联系我去领取奖金。记得那是一个周五的早晨,我坐着公交车前往位于北关正街的阳光报社,结果到了报社,前台的工作人员却说:“今天不能领奖,要等到下周一。”到了周一,我约了朋友一起前往阳光报社,顺利领到了摄影大赛的100元奖金。我拿着这100元,非常高兴,心想,这可是我干兼职两天的工资,我请朋友去报社不远处的美食城吃了一碗面。

从那以后,我每次都给《阳光报》阳光互动版面投稿,每天翻阅《阳光报》也成了我生活中的一个习惯。《阳光报》的新闻报道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无论是重大的政治时事,还是温馨的民生故事,都能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分析呈现给读者。《阳光报》见证了我的成长,在我无助时给予我陪伴,我也通过报纸学到了更多的摄影技巧,更让我在报纸上看到了许多的优秀摄影作品。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与《阳光报》的故事还将继续书写,它也将一如既往地为我带来阳光和温度。

如今,《阳光报》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阳光报》不仅是新闻的传递者,还是我的精神食粮,之前每发表一次摄影作品,我的心情都很愉快。通过《阳光报》,我的生活也开始变得阳光,将自己调和成一束阳光,就会照亮脚下的路。我体会到了《阳光报》所搭建的阳光互动这个平台的魅力和价值,它让我在平淡的生活中得以触摸到艺术气息,也拓宽了我的视野和思维。

祝福《阳光报》一路朝着阳光前行,你依然阳光,我依然热爱。

作者简介:

刘斯威,“90后”,陕西宝鸡人。作品散见于《阳光报》《陕西农村报》《文化艺术报》《陕西工人报》《三秦都市报》等报刊。


我与《阳光报》

■岳恨春

我与《阳光报》的渊源,还得从大学二年级说起。

大学二年级时,我接触到了一门选修课——读书分享,这门课程注重实践。所谓实践,就是一次次进行演讲练习,分享自己的阅读收获。在接触这一领域的课程之前,别说演讲了,我紧张起来连讲话都会打磕巴。那时候的我,真的是十二分的内向。

我天性话少喜静、心思敏感善观察,而平日里,也只有跟熟识的朋友在一起时,才勉强算得上畅所欲言。

都说实践要有一定的理论作支撑,而我们的理论来源,恰恰就是《阳光报》。不上课的时候,老师会交代我们利用空闲去看、去汲取报刊里的各种信息,等到上课时,再把自己的感受和收获表达出来。

当我慢慢接触和熟悉了这门课程和这份报刊后,不敢说百分之百颠覆了之前的天性,但也是有所进步和改善的。如果说我侥幸滋生出了那么一丝难能可贵的自信的话,那么,一定是《阳光报》生发的作用。

如今,我在公共场合不再像从前那样紧张到局促不安,做事、表达也踏实从容了不少。我现在已是一名站在三尺讲台上的人民教师了,这可是一个必须要开口说话的职业!

我常常在想,现如今的这一切,真是不可思议、如梦似幻!有时候,我都觉得像是一场梦,一场我之前从未做过也从不敢做的梦。不得不说,不论是读书分享这门课程,还是《阳光报》这份报刊,都是帮助我走上教师之路不能缺少的重要力量。我也常怀感恩之心。现在的我订购了《阳光报》,通过读报来积累自己的阅读量,也会把读到的好故事分享给我的学生,似乎这已然成为我的一种根深蒂固的日常习惯了。

从用眼睛吸收一个个硬生生的铅字,再到从嘴巴里吐露出一个个温情有声的文字,这种转化和变化,抑或是内化,《阳光报》都功不可没。我现在也时常训练我的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故事。在我的影响下,有些同学,特别是那些不太善于表达自己的同学,也开始看起了《阳光报》。

我相信,在日积月累中,学生们一定会有所改变。我也相信,《阳光报》这份有温情的报刊一定会越办越好,也一定会帮助到更多像我这样的人。

作者简介:

岳恨春,本名:岳杰,1996年生人,四川南充人,从事教育工作。作品散见于《厦门文学》《爱你》《当代人》《天池小小说》等报刊。

与《阳光报》同行的岁月

■王芳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阳光报》更名至今已走过了二十个春秋。在这漫长而又短暂的二十年里,它如同一束温暖而持久的阳光,照亮了无数人的心灵,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

二十年前,当《阳光报》以崭新的名字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时,我便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的我,还是一个刚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对未来充满了迷茫和憧憬。而《阳光报》就像一位睿智的导师,用一篇篇精彩的文章为我指明了方向。

记得有一次,我在工作中遭遇了重大挫折,心情跌入谷底。偶然间,我在《阳光报》上读到了一篇关于坚持与奋斗的故事。主人公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后,依然不放弃,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那篇文章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内心的黑暗,让我重新振作起来,勇敢地面对困难。

《阳光报》不仅给我带来了精神上的鼓舞,还让我了解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从民生热点到科技创新,从文化传承到环境保护,它用全面而深入的报道,让我对这个世界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这二十年里,《阳光报》也在不断地创新与发展。从传统的纸质媒体到数字化的新媒体平台,《阳光报》始终紧跟时代的步伐,以更加便捷、高效的方式向读者传递信息。

回顾与《阳光报》相伴的岁月,我感慨万千。它见证了我的成长与蜕变,也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与进步。它的每一篇报道、每一个故事,都像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闪耀着智慧与希望的光芒。

二十年,是一段漫长的旅程,也是一个新的起点。愿《阳光报》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散发着温暖的光芒,为我们讲述更多精彩的故事,陪伴我们走过一个又一个二十年。

作者简介:

王芳,女,中国作协会员。

责任编辑:唐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