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服务编号:61120190002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63907152
2024-06-24 09:32:34 来源:阳光网-阳光报
■李永明
我在年幼时,曾做过
连续的、斑斓的、奇幻的文学梦,对那些语言文字、多彩世界和人性逐渐有所了解。我上中学的时候,也曾写下一篇又一篇自认为是文学作品的东西向外投寄,但往往是泥牛入海、杳无音讯,我在心里还埋怨过编辑“不识货”。尽管如此,我仍坚持写作,以表达内心深处对文学的痴迷以及对这个世界真诚的热爱。
我始终认为,文字是有温度的,笔墨可以带给人温暖。多年来,我因文字遇到了很多知音,有身边的人,也有远方的人。他们感动于我的文字给他们带来的慰藉、鼓励、醒悟、复苏,让他们在尔虞我诈的黑暗中看到了一丝光亮,让他们在为生计疲于奔命的间隙看到了希望,让他们在失意、失恋的低谷中有了勇气,从而在这个忙碌的世界里试着活出深情的人生。
在陕西有着一定影响力的《阳光报》副刊是我的精神花园。多年来,我一直默默地关注着它,副刊里的那些文字厚重大气、传神入胜,一直在激励着我。因此,不管是在工作的繁忙间隙还是节假日,我总要抽出时间去阅读和吸收,并持之以恒至今。副刊里的散文和诗歌最能吸引和打动我,也让我更加热爱这块精神高地,我心里始终感谢着这些天南地北的文字匠人,是他们给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其间,我也写过不少散文作品,但都因缺乏散文的“魂”以及内核和张力,很难在一些大的副刊上刊登,我心里也感到非常的困惑和无奈。后来,我的内心产生了强烈的愿望,我一定要在《阳光报》副刊上发表文章,让自己在写作方面有质的提升和飞跃。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荣幸地认识了《阳光报》安康记者站记者李孝华,我们经常在微信和电话里愉快交谈,甚至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李孝华是一位有文化情怀的好记者,她对文学新人很是关爱和鼓励,她让我多看一看副刊里的东西,了解其要求和风格,然后对症下药地进行投稿。在李孝华老师的鼓励和支持下,我大胆地写了一篇《归来兮稻田》,被她推荐给了《阳光报》副刊。紧接着,我又撰写了多篇散文,都是由李孝华老师帮我推荐到副刊邮箱的。在《阳光报》创刊20周年的喜庆日子里,我真心地祝愿《阳光报》越办越好,《阳光报》副刊成为我们文学爱好者的精神家园,让“阳光”文学形成独特的文化魅力,在陕西和全国绽放风采。
《阳光报》就像我最尊敬的导师和最忠实可靠的朋友,始终伴随着我,并鼓励和支持我成长进步。我先后在《阳光报》上刊发了《老黄牛》《垂钓者》《稻香麦香》《老街往事》等散文二十余篇,我将永远铭记《阳光报》的提携之功、知遇之恩。尤其令我感动的是,在创作过程中,李孝华老师对我给予了谆谆的教诲和支持。李孝华老师对文学爱好者的帮助是有目共睹的,她始终温暖着文学爱好者的心灵。
从文至今,我已在各类中省市报刊上刊发了四百余篇一百余万字的散文,并出版了散文集《润水》,荣获了汉滨区首届文学大奖、第三届中国丝路散文奖,还成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和省散文学会会员,是《阳光报》副刊助推了我的文化梦想。虽然我已过了文思泉涌的年华,但身边总有许多的人和事仍在打动着我这颗不甘的心,我便用笔记录下来,算是来这人世间走一遭的印痕。
我的那个梦、那份爱、那份感动一直延续至今,尽管我深知自己永远只是一个和文学有着不了情缘的爱好者,毕其一生也无法达到某个高度,写出真正洞悉社会人生的作品,但这个梦给了我生命中丰富醇厚、韵味悠长的养料,它让我头顶的天空高远宁静、脚下的土地厚实坚韧,让我的庸常生活有了诗意的小浪花,而且我可以在自己的作品中营造一个温情与纯净的世界,让读者触及它时可以感受内心的宁静,在感动中收获良知和美好,进而对丰富和净化心灵起到一点作用。
作者工作单位: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水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