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服务编号:61120190002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63907152
2024-05-23 13:01:45 来源:阳光网-阳光报
阳光讯(记者 张伟)为更好地落实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深化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统筹用好各类教育资源,探索“新德育+大思政”育人模式,推动学科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5月21日,宝氮子校组织八年级学生来到中国青铜器博物院参观,开展“思政教育一体化”跨学科教学实践活动。
宝鸡是炎帝故里,被誉为“青铜器之乡”, 走进馆内“青铜铸文明”五个大字映入眼帘,一件件造型优美、设计绝伦、创意独特的青铜文物,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师生们在博物馆讲解员的引导下,依次参观了“青铜之乡”、“周礼之邦”、“帝国之路”、“智慧之光”四个展厅。从商周时期的礼器到秦汉时期的兵器,每一件青铜器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展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卓越的工艺水平。解用途、辨纹饰、知礼仪、学历史。学生们仿佛穿越历史,领略了青铜文化的魅力,感受周礼文化的优雅,爱祖国、爱家乡之情油然而生。
研学过程中,同学们席地而坐,历史、政治、地理、英语、美术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青铜器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政治老师王思敏解读了青铜器何尊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如何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通过对青铜器上铭文的解读,对周秦的政治制度、礼仪文化以及道德观念的介绍,让学生感受到周秦文明的独特魅力。
历史老师景卉结合青铜器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特点和技术革新,生动讲述了何尊从废品到国宝的逆袭人生以及有关何尊的历史故事。学生对这一历史时期有了更加立体的认识,掌握了历史知识,激发了学习历史文化的兴趣,将课堂知识与历史文化遗产相结合,实现了学科思政有机融合。
地理老师李红从宝鸡的地貌、河流、气候等方面分析了青铜器风格差异及其背后的地理环境因素,同学们认识了宝鸡的地理位置对于周秦文明发展的重要影响。游宝鸡、赏山水、知古今、品美食,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英语老师刘银玲采取青铜器博物馆单词竞答方式,带领学生学习和青铜器、博物馆相关的英语单词,学习与博物馆参观注意事项相关的单词和短语以及学习导游给游客介绍博物馆相关内容时常用的英文句型。
美术老师马志达结合八年级美术《中国工艺美术》一课知识要点,从材料和功能、造型与纹饰、技艺和文化等方面巧妙设问,梳理知识要点的同时,引导学生从审美和历史角度观照中国古老又独特的青铜文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学生思维方式,帮助学生感知中华文化的恒久魅力,树立文化自信。
年级组长王桂林采取有奖问答的形式,从学科老师所讲政治、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提问,同学们积极踊跃回答,普及了青铜器文化知识。
最后,副校长刘炜赞扬同学们的研学表现,她希望通过此次研学活动,学生们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更深刻的认识,增强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立志做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中国人。她鼓励同学们刻苦学习知识,磨炼坚强意志,锻炼强健体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学校将持续探索“思政教育一体化”教学模式,立足学科核心素养,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守好主阵地,唱响主旋律,不断开创思政教育特色化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