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服务编号:61120190002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63907152

新闻热线:029-86253335

榆林:绿水青山入画来

2024-03-07 16:42:11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地处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过渡区的陕西榆林,北部是毛乌素沙漠南缘风沙草滩区,南部是黄土高原的腹地,沟壑纵横,丘陵峁梁交错,曾常年面临风蚀沙化、水土流失、生态脆弱等问题,严重困扰着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如今,经过榆林人民不屈不挠的奋斗,持续开展治沙造林、水土保持等生态治理行动,榆林地区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飞跃,生态系统修复成效显著。

IMG_257

沙漠变林海,图为定边县治沙英雄石光银治沙造林基地

截至目前,榆林生态区已将绿色版图向北延伸了400公里,植被覆盖率达36%,黄土丘陵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万平方公里,年均流入黄河的泥沙量从2000年之前的5.13亿吨降至如今的2.12亿吨。

治水固土 大力改善流域生态环境

在黄河一级支流无定河流域内横山区白界镇黑峁墩村无定河畔的一片湿地上,栖息着20只朱鹮,自2023年10月10日至今,已经生活了四个多月。横山区林业工作站站长方伟介绍,无定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为朱鹮重归陕北创造了基本条件。

“朱鹮的生活以及活动情况都正常,现已安然过冬,将在今年3月到4月份进行首次人工孵化繁育。”方伟说。

IMG_258

横山区白界镇黑峁墩村无定河流域风光

不只是朱鹮,随着该流域生态环境的改善,作为候鸟迁徙的重要中转栖息地——无定河湿地在每年的春秋季节,都会迎来大批候鸟在此休息、觅食,在自然湿地保护区内仅鸟类就达173种,包括国家Ⅰ级、Ⅱ级保护野生动物有黑鹳、大鸨、白额雁、大天鹅、小天鹅、白琵鹭、灰鹤等,这片净土已经成了它们的乐园。

治一方水土,还自然一片水晏河清。近年来,榆林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系统实施了黄河一级支流无定河全线综合整治、定边县无定河源头区示范段及榆阳区鱼河峁镇农防示范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一系列工程,不断强化水生态流域统一管理,通过落实“河湖长+检察长+警长”协作机制,依法严厉打击破坏水资源、危害水生态、影响水安全等重大水事违法行为,纵深推进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集中开展河道非法采砂专项整治行动,持续推进水域生态治理迈向新台阶。

IMG_259

黄土高原披绿装,图为米脂县高西沟村生态治理工程

尤为重要的是,榆林始终坚持抓好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综合治理,实施一系列拦沙坝、淤地坝、坡改梯等水土保持工程。据统计,仅2023年,榆林完成了水利部下达的276座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淤地(拦沙)坝工程,实施了347座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坡改梯0.98万亩,全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99平方公里。

造林治沙 全域生态由“浅绿”向“深绿”转变

龙年春节前夕,在央视CCTV-3播出的《三代治沙人 一生坚守事》节目,讲述了全国劳模、治沙英雄石光银三代人治沙造林的故事,引起了广泛关注。在画面里,石老爷子带着孙子在陕西定边的毛乌素沙漠巡林,这样的工作已经做了二十年之久,比这更久远的是,40多年坚持与荒沙碱滩不屈抗争的他,为彻底改变毛乌素沙漠南缘“沙进人退”恶劣环境做出的杰出贡献。

与石光银爷孙俩一样,绿色,是每个榆林人的梦想。为了逐梦,数十年来,榆林先后涌现出一大批全国治沙造林英模代表,他们艰苦奋斗、不屈不挠,成为治理榆林荒漠地区的重要力量。

生态治理,久久为功。近年来,榆林聚焦“东、西、南、北、中”五大生态空间,科学开展国土绿化,持续推进生态修复治理,每年营造林及种草达百万亩,并通过建立健全“林长+检察长+警长”工作机制,积极推进林草行政执法体系建设,保护林草资源和生态安全,促使榆林大地逐步由“浅绿”向“深绿”转变,生态系统更加丰富多样,全域生态文明建设卓有成效。

IMG_260

杏林红叶满山梁,图为榆阳区古塔韩家梁村风貌

“仅2023年,我们通过争取并投入中省市资金19.4068亿元,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林草建设项目44个,生态保护修复4.97万亩,完成营造林及种草131.92万亩,资金投入和造林种草面积创历年新高。”榆林市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王立荣说。

目前,榆林全市林木保存面积2360万亩,可利用草地面积1833万亩,改良草地150余万亩。全市已治理的沙化土地面积占沙化土地总面积的93.24%,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了固定或半固定。榆林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飞跃。

 

责任编辑:姬亚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