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服务编号:61120190002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63907152

新闻热线:029-86253335

宜君:新时代文明新风 铸乡村振兴之“魂”

2023-12-19 15:18:31 来源:阳光网-阳光报

阳光讯(记者 严利君 通讯员 王会萍)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正成为宜君县城乡群众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行动自觉;积分制度带动下,志愿服务蔚然成风,农村文明新风正气树立起来;永不落幕的文艺演出、永不散场的非遗传承,让百姓精神生活富起来。

近年来,宜君县把深入推进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以培育文明新风、积分制度带动、戏曲进乡村、消夏广场文化活动等一项项创新举措载体,深化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弘扬时代新风,积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乡村振兴“铸魂”。

培育文明新风 减少群众人情负担

“红白喜事要简办,不讲排场不比攀。大操大办不可行,简单有心更欢迎……”走进宜君县宜阳街道办善家河村,一排排村规民约在村委会公示栏上异常醒目。善家河村在村党组织带领下,在文明实践所的引导下,订立村规民约,建立“一约四会”,自定自约、自理自治,倡导乡风文明,实现乡村治理有序有效、乡风民心崇廉向善,民风得到很大改善,乡村振兴稳步推进。

善家河村只是宜君县倡导乡风文明的一个缩影。为培育文明新风,减少群众人情负担,全县各村分别制定完善简单易懂、符合实际的村规民约,全覆盖建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和红白事文明劝导志愿服务队,对婚丧嫁娶、卫生保洁、生态保护等进行规范引导,实现“村村有村规、人人守村规、移风易俗共参与”的良好氛围。

目前,全县各乡镇红白喜事随礼大幅降低,酒席数量大幅下降,丧事由过去3天缩减至1天,土葬习俗逐步转为火葬方式,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宜君大地蔚然成风。同时,宜君县引导群众开展“身边好人我来找”“身边好事我来评”“身边榜样我来学”活动,定期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宜君好人”“好媳妇”“好公婆”“最美志愿者”等评选活动,打造“文明一条街”,将村民在生活中的“善举小事”张榜到“善行义举榜”,通过“挂牌亮户”,增强村民荣誉感,引领群众崇德向善。

实行积分制度 村民主动参与建设

“我们村委的花圃杂草多,需要大家有空的自愿义务来除草。请接龙!”在宜君县云梦乡县口村的志愿服务微信群里,只要发布一个任务,村民们就会“我来啦!”“好的,我有空就去”“我也去”抢着做。

“除草、捡垃圾、防溺水宣传……”“志愿服务半小时积5分,1小时积10分,10积分兑换一块香皂,34积分兑换一袋大米,80积分兑换一袋面粉。”云梦乡县口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立的“县口志愿服务积分群”微信群,实行村民积分制,目前,已发出积分15000分,兑换积分9300分。通过“文明积分”奖励,激发群众积极参与文明新风实践,推动乡风文明由倡导、约束向村民自治转变。

自推行乡村振兴文明实践积分制度以来,以家庭或个人为单元建立积分档案,对好人好事、热心公益、参与志愿等行为进行加分,对破坏公共财务、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进行扣分,还把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文明家庭、好婆媳等荣誉纳入贡献加分,村民累计一定积分后即可兑换商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软指标”量化为“硬指标”,通过“群众做好事、实践站来积分、爱心超市来奖励”的模式,激励村民从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旁观者”变身“参与者”。

此外,针对不同受众,我县依托融媒体中心、政府网站,融合各村宣传栏、文明实践广场、小广播、大喇叭等载体,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发挥183支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和1.6万注册志愿者作用,持续开展分众化、对象化、互动化、常态化的“推动移风易俗 助力乡村振兴”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系列活动,引导群众破除陈规陋习、养成健康生活习惯。

文化活动不停 丰富百姓精神生活

“镇上广场舞比赛,丰富了大家的娱乐活动,虽然没有补助和工资,但我也愿报名参加舞蹈志愿服务队,给村出一份力。”五里镇兴市村村民崔巧玲说。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好以来,每天下午音乐不停,舞蹈不断,村民热情很高,不仅锻炼了身体,还加深了邻里感情。自从有了广场舞、秦腔社、剪纸团、阅读室、书画室,兴市村村民离开了麻将桌、闲话摊,在文明实践站跳跳广场舞、剪剪农民画,再吼两句秦腔……村里氛围越来越好,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为使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发挥更大效能,宜君县通过文化“三下乡”、文化结亲等形式,结合乡村振兴等中心工作,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组织县文艺、体育、科技等志愿者服务队,打造了“秦腔唱响新思想”、“匠心传承育新人”、“助农育聚民心”等项目,以及永不落幕的文艺演出、永不散场的非遗传承、永远跟党走的文化阵地。

2023年,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600多场次,基层群众对文明实践的参与度和满意度空前高涨。培育打造出了“明红说事”、“向阳而生·微爱进万家”、“小板凳红色宣讲”等17个文明实践品牌项目,惠及群众达8000余人次,实现了从“实践文明”到“文明实践”,全县广大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

编辑:杨娜

责任编辑:严利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