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服务编号:61120190002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63907152
2023-12-09 18:47:26 来源:阳光网-阳光报
阳光讯(记者 丁莉/文 梁萌/图)12月9日,由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西安报业传媒集团、三联书店和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共同举办的朱鸿散文集《长安是中国的心》出版十周年座谈会在西安举行。
座谈会由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张阿利主持。三联书店(上海)有限公司原总经理、资深编辑王秦伟介绍了这部书的出版表现,西安报业传媒集团总编辑程建设致辞、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李跃力教授致辞,协办单位陕西百鼎世华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程世华发表了真诚且热情的致辞,薛保勤、王军、汪文展、杨立、张新科、李浩、李国平、方英文、张阿利、邢小利、仵埂、李震、李跃力、张艳茜、刘炜评、王鹏程、刘宁、钟海波等30多位文化界专家学者参加,他们兴致勃勃且各具见解地评价了这部书。
《长安是中国的心》是一部系统性叙述长安的散文集,凡黄土、山、原、川、河、池、宫室、帝陵、王墓、道观、佛庙、大雁塔、小雁塔、碑林、城墙、钟楼、鼓楼、门、道、路、街、巷、大学、花木、粮、菜、鸟类、节日、陶器、刻石,尽在其中。106篇作品,涉及地理、建筑、宗教、艺术、民俗。义理与考据相融,思今与追古并行,意远情真,辞丰言简。朱鸿历时数年时间,查阅大量文献,反复进行田野调查,2013年12月由三联书店推出。
此书出版以后产生了一波又一波反响。首先是登上北京韬奋书店畅销书排行榜,接着2014年4月27日,由陕西省作家协会、三联书店和西安日报社联合举办了《长安是中国的心》暨朱鸿散文与长安叙述研讨会,贾平凹、李星、李浩、张新科等2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贾平凹说:“朱鸿是学者型的作家,有出众的才华,丰富的知识和学养,还极具想象力。”此书的俄文版在2020年出版,至今已经重印多次。
十年以后再举办座谈会,各位专家学者更是有话可说。
原陕西省作家协会创作研究室主任、陕西白鹿书院常务副院长邢小利说:“《长安是中国的心》(以下简称《长安》),这个书名,显示的就不是一个纯客观的和纯学术的态度,而是带有浓烈的主观色彩,透出了个人的见解。所以,我看这部著作,既是一部从历史、文化、地理、宗教、艺术、风俗诸方面对长安进行全方位叙写的带有学术性和工具性的著作,同时也是一部文学意义上的著作:史实的叙述中带着感情的温度和现实的关怀,考据的辨析和陈述中透着鲜明的文化立场和价值指向。”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茅盾研究会理事钟海波说:“《长安是中国心》106篇作品,写了这里的山川、河流、宫室、街巷道路、佛寺、道观、草木、五谷、风俗民情、古玩、器物、饮食等,但重点描写了华清池,钟楼,大雁塔,碑林等驰名中外的名胜古迹。该作历时数年而成书,做到了义理与考据相融,思今与追古并行,融学理性和文学性于一体,意远情真,辞丰言简。集子从不同角度叙述和还原了长安的文化和历史,视野宏阔,信息丰富,文笔流畅,观点新颖,是一部经得起文学史检验的精品著作。《长安是中国的心》被208家收藏,其数量远远高于同时期当代散文集的被收藏量。”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李跃力说:“《长安是中国的心》继承了文化散文的优长,矫正了文化散文的弊病,拓宽了文化散文的边界,丰富了文化散文的写法,创制了一种新的文体形式。其过人者有二:历史理性之光,意趣洋溢之美。”
西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鹏程说:“通过朱鸿老师的文章,我们可以看到朱老师悲天悯人的情怀。朱老师的文章具有金刚怒目的豪硬,也有菩萨低眉的柔美,有真意真情、有个性。这三者在朱老师身上是高度统一的。”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新科说:“关于朱鸿老师的散文集《长安是中国的心》,在10年前的出版座谈会上,我曾用四个‘心’予以概括,即对长安以及长安文化的热心、对长安以及长安文化叙述的真心、对长安以及长安文化叙写的细心、对长安以及长安文化叙写的恒心。10年后的今天,仔细品读这部散文集,我再用四个‘度’来概括它的特点:以开阔的视野反映长安文化的丰富内涵,是谓广度;以深邃的思想挖掘长安文化的价值意义,是谓深度;以真挚的情感探究长安文化的生命活力,是谓温度;以多样的笔墨描绘长安文化的无穷魅力,是谓美度。总之,有了上述四方面的特点,也就使作品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李白诗句有“长相思,在长安”,朱老师就是这样一位散文家,把全部心血献给了生他养他的长安,献给了令人魂牵梦绕的长安。”
长安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张立说:“举凡山、原、川、河、陵墓、宫殿、塔庙、楼阁、遗址、街巷、文物,甚至囊括了花草虫鱼、粮食蔬菜,涉及面系统且深广,故成此100余篇、500多页的大书,真可谓洪钟大吕,鸿篇巨制。可以说,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用双脚丈量出来的。他不光走和看,还要问见到的当地人,他不光了解山水或遗迹背后的历史文化,还要了解其现状,并搞清楚‘何以至此’,蓄积的心灵冲击力足够了,一篇佳作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艺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刘宁说:“《长安是中国的心》里的长安不是某个时期的长安,而是朱鸿站在当下,以现代人眼光审视这座千年古都,因此是各种自然、人文、社会现实等多重视角叠加的长安。历史的长安以宫室帝陵、名刹古观等历史遗迹、名胜古迹而存在,现实的西安以建国路、北大街、案板街、德福巷,以及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现代高等学府、人文而展现。千年渭水悠悠,终南巍然,古今杂糅、历史与现实,文化与生活并存。朱鸿的《长安是中国的心》等作品是当代长安志,在古今杂糅中彰显一位当代作家对古都的深厚情结。”
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方英文说:“长安是千年古都,是东方文明中心,是丝绸之路起点。有关长安的中外著作不少,各种艺术也从不同侧面予以呈现,因此写长安的难度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朱鸿不怕,有一种万军丛中取上将首级之气派,终于成书:出蓝前贤,独秀书林。”
陕西省社科院研究员张艳茜说:“朱鸿以独特的视角,更加理性地看待和审视着‘长安’这座古都,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烟尘覆盖下,朱鸿努力为我们还原的接近真实的‘长安’风貌。同时,我们也深深感受到,无论从内容还是题材,朱鸿对这座城市倾注的饱满深情。可以说《长安是中国的心》,是朱鸿作为文学跋涉者写给“长安”的恋歌。朱鸿一次次带我们回到‘长安’的历史现场,回溯历史的同时,又不忘实时地与现实交叉。不同于传统意义的游记,朱鸿常常以景物或遗址为触点,追古扶今,旁征博引,穿叉大量的相关典故,并具有强烈的社会人文关怀。可以说,我们跟随着朱鸿的笔触,完成了对长安的文化考察与人文叙述。
原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陕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薛保勤说:“《长安是中国的心》是我的枕边书,朱鸿的散文是读者抚摸中国心的精致美文,具有烟火气和书卷气,是知识性、学理性、可读性有机结合。”
原西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军说:“西安的宣传和城市形象推广,需要朱鸿这样的文章。《长安是中国的心》反映了西安的历史、文化,西安是中国文化、城市形态的原点城市。从个人的游历出发,记录了西安现代化进程中的变迁,赞批鲜明,这是非常难得的。知性而不掉书袋,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故事,可读性很强。”
青年学者李泽涛说:“悦读《长安是中国的心》,再次感受到朱鸿教授是一个‘人文知识考古’型作家,他没有把创作思想局囿于‘纯文学’形式所承载的审美意识形态上,而《长安是中国的心》正好体现了他以文学为根脉,集山川河流、古街村落、寺庙宝塔、奇花异草、珍禽瑞兽、民俗风情等文学人类学要素为一体的创作理路。《长安是中国的心》如同《城南》《关中是中国的院子》《长安: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唐长安的信仰》一般,它既是朱鸿对其故乡文化乡愁的当代书写,又是人们深度解读长安地理文化的标本。更为重要的是,它再次将长安之于中国的形象凸显了出来,从一个侧面丰富了中国国家形象的表达体系。”
青年学者侯方致在谈到《长安是中国的心》对他的影响时,说:“在做人方面,这本书使我从‘无根’转向‘有根’。朱老师的文章写的不仅是长安更是中国,他以地域性深描透视中国文化的本质和特点,用‘何为长安’回应了‘何以中国’。如他在《龙首原》一文中所写,‘长安变成了天下中国人永恒的精神故乡。它是一种强烈的向往,一种浓郁的情结。’这种情感和思想,人文主义地理学称之为‘恋地情结’,两者一脉相通,本质上是一种地方感和归属感,也就是‘根’。一旦这种文化自觉被唤醒,就会升华为文化自信,读者就会从灵魂深处以身为中国人为荣,建立起崇高而坚定的信仰,焕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
朱鸿发表了致谢感言,他尤其提到,2014年的研讨会由陈惠君先生给予了支持,这次座谈会程世华给予了支持,表示感谢。朱鸿说:“作为长安人,是生的荣幸。叙述长安,挖掘、研究和表达长安文化,我有一种强烈的兴趣,也意识到这是一种责任。我已经写了四五种关于长安的书,现在跟陕西人民出版社签订了合同,正在写《长安传》等其他关于长安的书。我会认真写作,以不负各个单位和各界朋支的支持,不负中国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