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服务编号:61120190002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63907152
2023-11-21 21:10:46 来源:阳光网-阳光报
李沐阳
01 《活着》与“死去”
豆瓣简介里写道:
“《活着(新版)》讲述了农村人福贵悲惨的人生遭遇。福贵本是个阔少爷,可他嗜赌如命,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他的父亲被他活活气死,母亲则在穷困中患了重病,福贵前去求药,却在途中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经过几番波折回到家里,才知道母亲早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地养大两个儿女。此后更加悲惨的命运一次又一次降临到福贵身上,他的妻子、儿女和孙子相继死去,最后只剩福贵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但老人依旧活着,仿佛比往日更加洒脱与坚强。”
许多周刊评论中,主人公福贵的悲惨,似乎都是因为他身边亲人的相继离世。
一个形单影只的老人,无亲无故、无儿无女,听上去确实可怜。
如果我没看余华在日文版自序中写的内容,我可能真的会怆然泪下。
日文版自序中写道:
“《活着》中的福贵虽然历经苦难,但是他是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我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叙述,福贵的讲述里不需要别人的看法,只需要他自己的感受,所以他讲述的是生活。如果用第三人称来叙述,如果有了旁人的看法,那么福贵在读者的眼中就会是一个苦难中的幸存者。”出于上述的理由,我在其他的时候也重复了这样的观点。我说在旁人眼中福贵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可是对于福贵自己,我相信他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
在此基础上,我发现我在阅读《活着》的时候,更多地是去寻找福贵的幸福。
比如他年少家族有基业时的无尽玩乐,战场上的大难不死,始终陪伴支持他的妻子,孝顺的儿女和女婿,可爱的孙子...
尽管时代一直变幻莫测,打击接踵而至,但是福贵一家始终紧紧相依。
在亲人相继离去后,福贵把想象中的老牛命名为家人的名字,他们以另一种方式,携同名叫“福贵”的老牛,长长久久地陪在福贵身边。
02 时代在召唤
福贵的一生,几乎贯穿了新中国成立前后至千禧年左右所有重大的时间节点。
当福贵还是地主的时候,吃喝嫖赌样样不落,在街上让家仆和妓女背着走,照样可以衣食无忧,直到赌得倾家荡产。
解放战争时期,福贵被国民党军拉去充了壮丁,又被解放军赦免回乡。
一家人的命运就如浮萍一般......
一记跳动从心脏中迸出,触碰到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从福贵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和历史书上描绘不同的上世纪中国,他们是奔流不息之江河中的浪花一朵,也是力透纸背的笔墨。
03 更值得读的自序
说实在话,《活着》这本书让我没有这么悲恸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我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小人物题材的某种熟悉。
从老舍的《骆驼祥子》,到严歌苓的《陆犯焉识》,到陈忠实的《白鹿原》,同样的压抑、同样的呐喊,被作家们富有才情的笔墨一一渲染,涤荡出纷呈的回声。
可是越读到后面,我越隐隐体会到某些核心的一致性,它照得我良心刺痛,可照到后面,竟也有些适应了。
怀抱着竟有些坦然的心境,我对作家余华本身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好在,余华老师的自序十分真诚,十分透明。
他直面内心,直面真实,犀利而又幽默。
更有意思的是,余华老师为“中、韩、日、英”不同版本的自序写下了不同的注脚。
中文版本展示了他最忠实的思考,把他想要传达地观点恳切地告诉读者。
韩文版本传达了“活着”这个词的语境、含义和力量。
日文版本讨论了“生活”和“幸存”之间的区别,讨论了时间的动荡与宁静。
英文版本通过类比满足了大洋彼岸读者的猎奇心理。
许多人说:余华老师把悲伤留给别人,把快乐留给自己。
有段时间我也在质疑这句话的合理性,写出这么悲凉的文字的人,是快乐的吗?
后来看了几段余华老师的采访之后就想通了,他的快乐不是多巴胺驱使的快乐,而是他自传中描述过的“超然”,怀抱着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所以悲凉的文字击中了我们,却无法阻挡余华老师嘴角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