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服务编号:61120190002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63907152
2023-10-10 10:29:57 来源:阳光网-阳光报
阳光讯(邓聪 记者 高小雨)“我家管护了二十多亩红梅杏,以前按照老旧‘办法’来栽植管理红梅杏树,收益一直很差。”10月8日,清涧县石嘴驿镇牛家沟村杏农刘润祥一边盘点今年红梅杏收益一边告诉记者,“自从近两年,专家来给我们现场培训、手把手教授技术后,我家的红梅杏近几年都丰收哩,每年收益都有五万多元。”
今年,清涧县红梅杏又获丰收,离不开该县乡村振兴专家人才服务团的有效助力。
杏林地里的“土专家”
清涧县石嘴驿镇牛家沟村一直有着栽植红梅杏树的传统,苦于滞后的养护模式与科学修剪技术的缺乏,村民收益一直不理想。近年来,在清涧县乡村振兴专家人才服务团林业分团专家们持续有效的帮助指导下,村里的红梅杏连获丰收,彻底点燃了村民们致富增收的“杏”福之路。
“现在党和政府的政策真是好,不仅有专家教授我们红梅杏树的栽培、修剪技术,而且我们还享受半价购药的政策红利。”清涧县石嘴驿镇牛家沟村村民徐永林拿着半价买来的农药笑得合不拢嘴,“不光我家还有村里的红梅杏,以后的效益一定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在牛家沟村的杏树地里,清涧县乡村振兴专家人才服务团林业分团的专家黄延安围绕红梅杏树修剪、拉枝、病虫害防治、土壤补水等方面对牛家沟村的杏农进行实地指导培训。黄延安作为清涧本土专家,是该县红枣技术推广站的高级工程师,在基层一线从事林果产业工作三十余年。知道是“黄老”专家亲自授课,牛家沟村杏农徐永林、刘润祥,早早把手机充好电,全程录制他的“讲座”。
作为本土林果专家的黄延安不仅在杏林地里手把手教授村民杏树栽培实用技术,他还在村文化广场办起了红梅杏树修剪、管护理论“小课堂”,并时常与受邀的乐堂堡便民服务中心李家沟村、李家塔镇樊家岔村的红梅杏种植大户现场互动交流,接地气与“土味”十足的教学模式让村民学习进步无障碍。为了更好的让村民发展红梅杏产业,在该县林业局的补贴政策支持下,半价向村民出售农药,有效减轻村民负担。
“村民在栽培红梅杏方面一直缺乏科学管护方法,我们近年来通过持续培训村民丰产栽培技术、修剪实用技术以及防治病虫害方面的知识,有效提高村民的红梅杏产量、增加他们的收入。” 黄延安说。
“由于不懂技术、缺乏科学化的管护经验,以前牛家沟村的杏林地撂荒较为严重。”看着杏农们满脸喜色地查看卖杏收益,清涧县石嘴驿镇镇长惠军说,“现如今,高回报的收益让村民们对专家的培训指导及未来红梅杏发展充满信心。目前,牛家沟村全村红梅杏种植面积达到1100亩,2022年收益120多万元;今年的收益更胜于往年。”
黄土高坡上的“女秀才”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除了粮食生产安全,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还对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作出明确部署要求。
如今,清涧县通过引进高学历专业人才,持续助推县域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将老一辈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力迅速解放出来,不断通过科技农业、现代农业提产值、增效能、稳致富。
在清涧县下二十里铺镇下十里铺村白雄的蔬菜大棚里,蔬菜秧苗刚刚定植不久,正是成长的关键时期。针对新定植的秧苗该如何更好的生长,清涧县乡村振兴专家人才服务团农业农村分团的专家们从浇水、施肥、防病害等方面为白雄进行细致入微的讲解,并带来部分农业实用物资;技术物资齐到位,“温暖”送到农户心坎上。
“我承包村里17个蔬菜大棚,幸亏有咱农业农村分团的专家们年年来给我‘传经送宝’,为我的蔬菜产业‘保驾护航’,才能让我的大棚每年都有60多万元的收益。”白雄坦言,他现在雇佣了8名本村脱贫户,一边给他们提供稳岗增收的就业机会,一边教授蔬菜种植与大棚管护技术。在他的示范带动下,下十里铺村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产业富民、生态利民的乡村振兴之路。
“连续几年,我们持续在田间地头和农家小院进行实地培训,把更为科学的现代化农业种植技术与管理模式‘手把手’教授给农户,不仅成效明显而且高效助力清涧乡村振兴工作。”谈起农业现代化、科技化在清涧农家的快速发展,刘建兰满脸喜色。
刘建兰是陕西科技大学的研究生,2018年,作为榆林市第五批高层次人才引进到清涧县农业农村局,她是清涧县乡村振兴专家人才服务团农业农村分团的高学历人才。数年间,无论是高坡沟地还是田间地头,都有她和农户一起劳作、探讨的身影,原本雪白的肌肤也被晒得黝黑发亮。被村民们亲切的称为黄土高坡的“女秀才”,对于清涧县农业现代化进程,她感触良多。
“农技+”服务助力蚕宝宝变“金豆豆”
“桑叶可药用、食用,既可以作为畜禽饲料又可以用来养蚕,完全是多元化利用;蚕粪可以做枕头,而且是不错的猪、鱼饲料;蚕丝除做丝织品外,还是高级化妆品、面膜的原料,蚕蛹又是高蛋白。”提起浑身是宝的“金蚕豆”,清涧县折家坪镇冯家沟村村民康永昌一边笑呵呵的说一边忙着让桑蚕上方格簇,这是蚕吐丝结茧前的重要一步,“现在,一只蚕能卖两千多到三千多,经济效益相当不错。我觉得养蚕周期短、见效快、销路广,确实好。”
养蚕能手康永昌购买的蚕卵过上四五天便可以孵化出小蚕,小蚕饲养20天就长成大蚕,大蚕七八天后便开始吐丝结茧。他的蚕茧品质好,非常受外地客商的青睐。清涧县折家坪镇冯家沟村一直有着养蚕的传统,加上该县乡村振兴专家人才服务团、园艺专家长期免费技术指导,这让他和村民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金蚕豆”养殖周期短、见效快,再搭乘国家利好政策的“东风”与地方政府公益性“农技+”培训服务,现如今成了不少清涧农户增收致富的新路径。
乡村振兴,产业是抓手。近年来,清涧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全县累计栽植5000多亩桑树,为村民发展种桑养蚕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清涧县乡村振兴专家人才服务团与该县农业农村局大力为村民推广科技种桑养蚕技术,让群众种桑养蚕热情日渐高涨。
“农户栽桑养蚕,不仅不费力,且见效又快;养蚕与农忙时节也不冲突,一年只花两个月时间,蚕就成茧了;蚕茧的价格走向现在不断上升。”清涧县乡村振兴专家人才服务团园艺专家刘小波说,“而且清涧县还给养蚕的农户持续提供技术指导与相关的政策支持,目的是鼓励农民管护好桑树养好蚕,固牢、打实他们持续增收致富的基础。”
如今,农民手中的蚕宝宝变成了致富的“金豆豆”,蚕桑产业也成了群众家里的“聚宝盆”。
清涧县因地制宜的振兴政策与“田秀才”“土专家”等创新的人才工作机制让县域社会经济发展更有“温度”、让民生获得更有“质感”、群众幸福更可“持续”。
近年以来,清涧县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方式,把“专家人才助力乡村振兴”作为促进该县乡村振兴工作的突破点,从全县农业、林草、畜牧、科技、卫生、教育、文旅、工贸和司法等系统遴选120名专家组建清涧县乡村振兴专家人才服务团,下设9个领域的专家人才服务分团,按照“村上订单、乡镇接单、县上派单”链条服务模式,积极组织各行业领域专家在乡村振兴一线发挥自身作用,多层次、宽领域、高质量满足群众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