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服务编号:61120190002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63907152

新闻热线:029-86253335

非常对话:著名秦腔演员侯红琴:赓续历史文脉、颂唱当代华章

2023-07-06 21:12:16 来源:阳光网-阳光报

主持人:季风(阳光报《非常对话》栏目编辑)对话嘉宾:侯红琴(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

20230706211615309-47-83eff.jpg_scale.jpg

嘉宾简介

侯红琴出生于1971年,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人,毕业于西安市艺术学校,国家一级演员,秦腔旦角演员,现为西安三意社社长。

1985年,侯红琴考入西安市艺术学校。1991年,侯红琴毕业后被分配到秦腔二团(三意社)。2000年,侯红琴凭借传统大戏《火焰驹》获得了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2020年9月21日,侯红琴凭借秦腔《关中晓月》获得第30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配角奖”提名。

侯红琴嗓音甜美圆润,行腔委婉流畅,特别善于以声传情,其代表作有《火焰驹》《王宝钏》《玉堂春》《谷雨》《杨贵妃》等。

20230706211635057-91-94ac8.jpg_scale.jpg

侯红琴正在进行业务学习《火焰驹》剧照

20230706211653141-55-eccdf.jpg

《火焰驹》剧照

20230706211706846-75-235ae.jpg

《火焰驹》剧照

20230706211724760-56-d24eb.jpg

《铡美案》剧照

20230706211736462-42-c9575.jpg

折子戏《探窑》剧照

编者按

我和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侯红琴约了很久,才约定在一个周四上午到三意社侯红琴的办公室里进行访谈。刚聊了一会儿,她就忙着去接待另外的客人和准备开会。下午,她还要去富平县新庄村演出。终于在她参加陕西文艺“六进”活动时,我们有了一个多小时的交谈时间。

侯红琴告诉我,父母希望她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能吃上商品粮,所以支持她去学秦腔。西北人爱秦腔,爱戏的地方也叫戏窝子,周至县就是个戏窝子,不光是自乐班多,还出了著名演员。从侯红琴幼时考上周至县戏校,到西安艺术学校深造,再到摘得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表演奖以及成为百年秦腔剧社西安三意社的社长,屈指算来,她在秦腔艺术园地里默默耕耘了四十个春秋,她把自己的艺术生命完全融入了秦腔艺术的血脉之中。

在今年政协西安市第十五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侯红琴委员提交了《加大传统戏曲艺术人才培养的建议》提案。“传统民族文化艺术是我们的根、我们的魂,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关注秦腔演艺人才的培养,给人才提供学习的平台,提高他们的待遇,促进传统民族文化发扬光大。”侯红琴表示,三意社要为秦腔舞台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年轻人才,育新人、兴文化、凝合力,把秦腔艺术品牌越擦越亮。2023年3月2日晚,全国妇联官方微信公众号“全国妇联女性之声”公布了2022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名单。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侯红琴榜上有名,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季风:红琴,你好!6月1日至2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到中国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察调研、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出全面系统深入阐述,发出振奋人心的号召——“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您作为陕西文艺界的代表,对于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有什么感受心得?

侯红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行动纲领和根本遵循,进一步发展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成为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大秦腔艺术工作者应以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为光荣使命,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创作导向,以生动笔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创新,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基。“两个结合”重要论述为戏曲工作者在秦腔作品创作、演奏演唱方面打开了创新空间,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在探索道路、理论和制度方面获得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和强大的创作动力。

新时代,我们三意社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的创作原则,推出更多更好更优秀的舞台艺术作品,进一步推动秦腔艺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各项战略部署,自觉把握时代主题,坚定文化自信自强,解放思想、守正创新,不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赓续历史文脉、颂唱当代华章。

季风: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秦腔的?

侯红琴:我老家在周至县,周至县被誉为“戏剧之乡”,周至有很多秦腔剧社,还有活跃在乡下演出的自乐班子,逢年过节、红白喜事,乡党们都用唱秦腔来表达喜庆、哀思等。我在周至学了一年戏,第二年考到了西安市艺术学校继续学习戏曲表演,跟着老师们又学习了6年,加起来等于整整学了7年才登台演出。

季风:您是幼年受到家乡氛围感染才去学习秦腔表演的吗?当时考试肯定也是择优录取、万里挑一,最后是否只有很少的孩子才能考进去?

侯红琴:确实很难。首先大家都是从各个区县来的,经过初试、复试,再到最后的决赛,大概有上万人了。我们那届的戏曲表演班大概有40多个人,不一定每个人都能唱出来,更谈不上都能成角儿了,几率很小。等我们站到了舞台中间,“红花肯定还需绿叶配”,所以我觉得“绿叶”也很重要。我们那届同学到现在大概还有十几个人仍然站在舞台上,有很多人已经不从事这个行业了。因为这是一个清贫的行业,也不足以养家,而现在的生活费用很高,年轻人要结婚、要买房子,普通演员的工资基本上在三四千元的样子,在大城市里生存是非常艰难的。很多演员也是因为要养家,才坚持不下去的。

季风:您虽然不能在专业学校里给学生们上课,但能在演出时带一带年轻的演员,让他们边演边学,是吧?

侯红琴:我有自己的学生,但做演员和当老师我觉得还是有区别的。首先我现在以演出为主,整天带着剧团外出演出,当纯粹的老师我没有时间,我的演出你一看就足以理解了。我的办公室里有两件必备物件,一件是钢丝床,另一件是行李箱,里面备有春夏秋冬的衣物,那就是我说走就走的演出行囊。三意社自古就有大师哥教小师弟的优良传统,“把传帮带”被视为传承振兴百年剧社的抓手。近几年,我们排了很多新戏大戏,也是让年轻人挑大梁,老演员在台下当“绿叶”为他们伴唱。

季风:学戏曲似乎很难,学校招的都是有基础的孩子吧?

侯红琴:我们学校当时不只是招收戏曲表演班,还有声乐、舞蹈等好几个其他班。学戏曲表演的年龄够13岁就可以报考,但学声乐和舞蹈的年龄能放大点,大概是15岁到18岁。这些孩子不一定都是有基础的,没有学过的也可以。因为一个人的天赋在13岁就能看出来,老师看他们能不能被塑造,包括嗓子、外形等方面的条件,要全方位考核看看适合不适合,是不是学这行的料儿,或者我们叫“祖师爷有没有赏饭吃”。

季风:中国戏曲奖的梅花奖您也拿了吧?

侯红琴:我拿了一次。在2000年9月,我因扮演《火焰驹》中的黄桂英而获得了第1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季风:三意社排演的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也获了奖。《哈姆莱特》话剧形式演得比较多,你们排演的也是秦腔吗?

侯红琴:那是我们新编创的戏,参演了首届中国秦腔节。这是一个创新,也是一种尝试。用中国传统戏曲的方式去演绎世界名著,我们想尝试看看能不能被我们的秦腔观众所接受。实践证明,效果不错!

季风:三意社排演的秦腔《陕北往事》是不是也拿过一个大奖?

侯红琴:我们拿了省上的“五个一工程”奖,还有一个新创剧目的优秀剧目奖。

季风:戏曲演员的艺术生命有多久,一般多大岁数的演员就不适合登台演出了?

侯红琴:其实演员能不能登台表演跟年龄大小没有关系。年龄大了,他的舞台经验应该会更丰富。一名演员从学校毕业时,你可能也就是20岁,或者十八九岁,但对戏曲演员来说,没有十年的舞台实践经验和磨炼,对大的角色来说是很难掌握,也成熟不起来的。你必须要有一个时间上的积累,才会变得成熟。

季风:最早的秦腔电影《火焰驹》是哪个剧社拍的?

侯红琴:那次是陕西省集结了全省的最佳演员阵容来拍摄的。有三意社的,也有易俗社的,三意社的演员多一点。剧中饰演黄桂英的演员是我的师傅肖玉玲老师。肖老师曾为我亲自教授过《苏三起解》《表花》《探窑》等传统经典折子戏,她不仅教会了我如何唱戏,还教会了我如何做人。《火焰驹》这样的戏,各团也都可以自己演。关键是我师傅通过这个戏变得特别有影响力,只要一说《火焰驹》,都知道是三意社肖老师的戏,我传承了她的艺术风格,三意社也把这个戏当成常演戏,不断打磨,成了三意社的看家戏。1997年,三意社推出了青春版的《火焰驹》,我在里面饰演黄桂英,这部作品让我摘取了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季风:下乡演出条件艰苦,演员体力损耗相对大一些,您有没有累得不想演下去的时候?

侯红琴:下乡演出,有些地方每天演两场,甚至演三场。作为一名专业演员,你得调整情绪,根据你的角色去适应。在我们眼里“戏比天大”,你必须是这样的。

季风:我家人喜欢看戏剧,电视平时锁定在央视十一频道,秦腔上“空中剧院”的机会多不多?

侯红琴:我们上得太多了。前阵子三意社还录了两台戏——《铡美案》和《母子恨》。

季风:在《铡美案》中,你演的是秦香莲吧?戏份好像也不多?

侯红琴:秦香莲是《铡美案》一剧中的核心人物,当然包拯在这个戏里的地位也很重要。演员在每个戏里的份额不一样,但每个演员都能演出彩。就像《三滴血》,你说谁是主角?包括《火焰驹》,艾迁的戏也挺重要的。

季风:戏曲上的编剧权力是不是很大?

侯红琴:剧本是一剧之本,有了编剧,导演才能导戏,演员才能演戏,每个环节都很重要。

季风:我原以为秦香莲让结过婚的演员演,娇小姐黄桂英让年轻演员演,这样才比较真实。

侯红琴:和那些没有关系。我都五十岁了,还继续演着。都是奶奶级别了,还在演16岁的黄桂英。一个演员刻画人物可以从18岁到60岁,都是没问题的。

季风:您第一次登台是在什么时候,还能记得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吗?

侯红琴:在毕业考试的时候,我扮演了《洪湖赤卫队》里的韩英。

季风:三意社排演秦腔《哈姆雷特》用的也是陕西方言吧?

侯红琴:对,咱还是用秦腔去展示,服装也是戏曲的服装,只不过这个用秦腔来演绎难度比较大一点。这对我们的编剧、作曲、导演、舞美都是一个挑战。

季风:您在什么时候相信自己有唱戏的天赋而决定要当演员的?

侯红琴:我从小就爱唱歌,我父亲特别喜欢听戏,我的嗓子比较好,他和我母亲就送我去学戏,目的是让女儿能成为一个吃商品粮的城市人,没有什么别的想法。我也没有想到自己能拿什么大奖,或者成什么秦腔名角儿。

(季风/文字整理 宋含露/供图)

责任编辑:唐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