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12 12:22:23
来源:阳光网—阳光报
分享到
阳光讯(记者 李孝华 通讯员 袁静)“双减”政策落地以来,汉滨区城东小学以“三个课堂”为着力点,紧盯“三化”目标,适土而耕,适性而教,建立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教育新生态,为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第一课堂精细化,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为了深耕好这一主阵地,该校积极探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作业效能,提升课后服务质量”的“三提升”教学管理模式。通过名师帮带、好课推优、名师领航等质量提升行动,打造“城东好课堂”。通过“三步四环”集体备课管理模式,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及集体智慧和团队合力。通过科学设计作业和分层布置作业,让“课堂革命”成为“作业革命”的关键驱动,实现提质减负。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老师分层辅导,学生分层练习。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方式,实现提质减负,促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第二课堂丰富化,变“统筹选”为“随意挑”
一是以劳动教育为平台,打造育人特色品牌。该校以“耕”文化为核心,建成了“悦耕园”“木艺坊”“创客空间”“劳技手工室”“烹饪社”等劳动实践基地,坚持学科融合,“五育”并举,树立“每个学科教师都是劳动教育的专任教师”理念,引导教师找准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的结合点。通过“劳动+”的精品课程,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各学科。使劳动教育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上凸显综合育人价值。二是以社团活动为抓手,丰实第二课堂。该校遵循“课程多样、尊重个性、全员参与、自主选择、动态管理”的二十字社团管理方针,精心设计,构建“1+X”课后服务模式。“1”是指科任教师每天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和答疑解惑,严格落实小学生作业不离校的要求。“X”是指特色活动的开展,主要采用“教师走班+精品社团”的模式。每周错时开展个人素养提升类、体育运动类、艺术素养类、科技探究类、传统文化类、班级特色类五大类别的“菜单式”社团课程95堂,供学生自主选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三课堂实践化,变“小书虫”为“百事通”
一是项目学习,多方渗透。如设计出劳动教育项目式体验情境,让学生立体感悟。孩子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作物种植、动物养殖、产品交易、数学计算、校际交流、实践激励、资金预算、循环发展等综合素养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二是社会实践,知行合一。学校利用重要节日有计划有组织地带领学生走进环卫所、气象站、红色基地、博物馆等,近距离感受到课本以外的社会实践知识。规范开展研学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到毛玩研发中心、牛蹄岭德育实践基地、安康科技馆、博物馆等主题教育基地研学。通过学生体验不同职业不同领域的社会知识,由耕读“小书虫”转变为社会“百事通”。
在未来的日子里,城东小学将继续做实第一课堂主阵地,做优第二课堂创特色,拓展第三课堂强素养。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满足群众对“家门口好学校”的期盼,让学校办学特色更鲜明,让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更全面,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编辑:奚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