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31 18:22:38
来源:阳光网—阳光报
分享到
阳光讯 (记者 曹泽伟 )近日,著名作家和谷题写书名、刘平安作序的一恒新著《向日葵》由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
本书系诗歌、文艺评论选集,分上卷、下卷,分别收录作家诗歌代表作与读书及创作感悟。一恒的诗歌来自哺育过他的黄土地,正如其诗歌所言“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他的诗歌仿佛从泥土中长出,携带着泥土的清香,摇曳着民谣的音律,有真挚朴实的农人情感,有浓郁扑面的生活气息,语言平实,意象本真。乡土的经验、民间的立场、家园的情怀成为了支撑诗人创作的基石,使得他的诗歌总带着浓得化不开的泥土气息和田野味道。其文艺评论貌似带露折花信手拈来,实则剔肉见骨抓住本质——严谨,准确,深刻,别具风韵而自成一格。
一恒,原名何文朝,铜川市新区人。生于1964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现供职陕西铜川赵氏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散文学会会员,铜川市作协理事、新区文联主席,《铜川新区》执行主编。1980年代中期开始文艺创作,出版《孵梦集》《浪潮集》《追梦》等著作9部。作品散见于国家、省、市报刊,多次获奖,并收入《呼唤春天》《清风和韵》等选本。
附:
《向日葵》序
刘平安
与文朝相识快四十年了。我们几乎同龄,又是一个塬上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像许许多多文学青年一样,我们一起怀揣梦想,踏上文学创作这条不归路。
那时候,文学大潮席卷全国,各类活动异常活跃。我们一起参加过市上的文学讲座,也一起参与过乡文化站油印刊物的编辑,文朝常有作品发表。应该说,他起步不晚,是铜川文艺界的老人手了。
文朝是新区平陡村人。平陡村是个大堡子,人口多,占地广,且历史悠久。古名永宁堡,明代因地势南平北陡而得名平陡村。生活在这个古老村落的人们一直恪守着耕读传家的风尚,以至于后来在外工作、见过大世面的人不少。文朝和我祖祖辈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我们这代人都有过放羊割草的童年,有过背馍求学的学生时代,有过回乡参加生产劳动苦役般的日子。贫穷、饥饿是烙烤在生命当中打磨不去的记忆,自强、自立是浸透在骨髓里边涤荡不掉的基因。跳出农门、走出贫困是我们人生面临的第一道选题,也是我们求知欲异常强烈的动力。中学时,我们就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读名著,读经典,也读那些名不见经传的作者的作品,反正,在为数不多的书籍中,能逮住什么书就读什么书。力图在别人对生命的阐释中解开我们的困惑和迷茫。就这样,文学像一位慈祥的母亲一样张开双臂,接纳了我们这些似乎命里注定一生要打牛后半截子的苦难的孩子。
也许是基于共同的生活经历,我们彼此惺惺相惜,一直默默地关注着对方。高中毕业后,文朝回乡劳动,也曾出外打工,像路遥笔下的高加林,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当上了山村代理教师,后又通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拿到了大学文凭,进入国家正式教师的序列,端上了公家饭碗,实现了华丽转身,由于他笔耕不辍,佳作不断涌现,被领导相中,先后调任乡文教组、新区管委会负责宣传舆论引导。多年来,他勤奋工作,又忙里偷闲搞业余创作,先后出版了《孵梦集》《浪潮集》《追梦》等9部专著,作品散见国家、省、市报刊,多次获奖。他荣幸地加入陕西省作家协会、文艺评论家协会、散文学会,并当选铜川市作协理事。知识改变命运,文朝当属典型。
《向日葵》是文朝临近花甲之年精选的一部作品集。上卷收录了他多年来创作的诗歌作品。文朝的诗歌,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字里行间,总会透出一股股扑鼻而来的泥土的气息,或者喷发一阵阵沁人心脾的五谷的馨香,每每读来,如同饮了一杯原浆老窖,味道是那样的醇厚、那样的甘冽。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他的诗歌来自哺育过他的黄土地,他说,“我是黄土地的儿子,黄土地哺育过我的祖先,也埋葬着我祖祖辈辈,我是黄土地拱出的一点新绿”,这就注定有了“在父亲的教导下,用雪亮的犁铧,写创业的艰辛;在父亲的呵斥里,含咸涩的泪水,尝生活的苦痛”的生命体验(《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也必然有“不要把你关进小房子,躲闪七色阳光,和庭院那绽开的花蕾。不要把你囚进小屋子,隔绝五彩美景,和旷野那飘散的香馨……出来吧,出来,让大自然梳理你乱纷纷的思绪,将红扑扑的面颊,还给风,还给阳光,还给蓝天和白云”的呼唤(《爱吧,少男少女》),于是“在宽阔平坦的街衢,影子如风:一阵又一阵,一波又一波”的农民工向我们走来,尽管他们依然有着“身后,高楼成群结队起来,而你,依旧像麦客:不知往东还是往西”的苦恼,但还是干脆地用“丑陋的牙齿,咬开坚硬的瓶盖,扬起头,泡沫丰富的啤酒,灌进肠胃,然后,脏兮兮的袖子,擦把嘴,自己倒碗面汤,要来蒜,坐定,美滋滋地喝着,掰着,静候一碗黏面”,这群为生活奔波的人们,他们以乐观的态度,“呼朋引伴,来去若风”,居然用“粗犷与豪爽,让一碗普通的油泼面,散发异香,荡气回肠”(《你是我的兄弟》),这是为农民工画像,也是在宣泄自己的愤懑。文朝诗歌涉猎的题材广泛,有赞美家乡发展变化的,有摹写自然景观的,有怀念母亲的,有歌唱祖国的,一草一木都是爱,点点滴滴总关情。“母亲——世界最伟大的创造者,我——母亲最杰出的产品·····母亲给我血肉之躯,我奉献给她的也是血肉之躯”(《我和母亲》),对母亲的爱,如泣如诉。“我天生有颗赤子之心,喜欢歌唱亲爱的祖国,虽然我的歌喉并不甜美,甚而至于有些苦涩,不管别人怎么说怎么做,祖国永远暖我心窝,在祖国的厚土上行走,我感觉,天总是那么宽,地总是那么阔”(《致祖国》),对祖国的情,坦诚炽烈。无疑,他的诗歌是从泥土中长出来的,读他的诗,你能触摸到土地的温度,感受到大地的心律,聆听到时代前进的铿锵足音。
《向日葵》下卷收录的是文朝撰写的读书感悟和文艺评论。读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时,他被托翁心灵的探索、灵魂的拷问深深打动,为这部巨著的思想艺术魅力深深折服。他觉得,这部作品之所以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一座高耸入云的丰碑,是因为作家站在全人类的高度,抓住人性的本质,纵横驰骋,左右逢源,通过不同的婚姻家庭故事,运用立体网状思维,以人道主义悲悯情怀,塑造出不同阶层不同的人物,全景式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俄国19世纪70年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作品形成史诗品格。无疑,这是一部走心贴心、摄魂摄魄有热度的书。在阅读柳青《创业史》后,他深深地感受到,柳青是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者,是当之无愧的一代宗师。这位百折不挠的人民作家,对以人民为中心的现实主义文学的透彻理解及创作手法的精准把握,成为他创作的动力与成功的法宝。在被柳青“文学是愚人的事业”“作家必须进三个学校深造:一是生活的学校,二是政治的学校,三是艺术的学校”“文学六十年为一个单元”这些谆谆教诲激励的同时,也被柳青放弃高官厚禄,安贫乐道,脱去洋装,穿布衣,抽旱烟,把自己彻底变成乡里人的精神所感动。无疑,柳青成为他人生的榜样。这些读书感受有对和谷“用热血和奇志书写壮丽华章”的长篇纪实文学《照金往事》的赞赏,有对余华作品《活着》的小议,有对陈彦“一部打开灵魂直击世道人心的‘大说’”《主角》的感悟,有对沈卫东长篇散文《王石凹》思想艺术特色的管窥。可见文朝不仅阅读广泛,且有独立的思考。他的文艺评论,有对文艺现象的有感而发,但更多的是对铜川本土文学作品的推介与批评,推介中多加鼓励,批评时袒露真诚。读《初红诗选》,他赞赏赵昌济先生“追梦之人永年轻”;读《梦追春光》,他称颂郭建民先生“诗在广阔大地上”。赵昌济、郭建民均已年过八旬,是他文学起步阶段曾敬仰并追随的老一辈作家、诗人。感恩之情,溢于言表,还有,他认为刘爱玲中篇小说《上王村的马六》是“为社会转型期普通劳动者写照传神”,程亚平诗歌呈现着音乐美,刘艳丽诗歌是“心血凝成的七彩梦”,王书明长篇叙事诗《山这边,河那边……》是“改革谱出的一曲动人的恋歌”,马士琦书法犹如“高手舞剑危峰巅”。关注朋友,重情重义。凡此种种,举不胜举。其文艺评论貌似带露折花信手拈来,实则剔肉见骨抓住本质——严谨,准确,深刻,别具风韵而自成一格。
回顾文朝的创作历程,许多往事历历在目。1988年冬季,我与当时负责《铜川文艺》编辑工作的刘新中老师、时任下高埝乡文化站站长的农民诗人郭建民老师,一起策划组织了铜川市农民诗歌朗诵会。正值农闲时期,来自全市各区县的八十多位农民诗人,纷纷登上文化站的土台子,慷慨激昂地朗诵自己原创的诗歌,这是改革开放后铜川举办的第一届农民诗会。政策放开了,日子好过了,大家多少有点扬眉吐气的感觉。文朝以一首《我是黄土地的儿子》荣获二等奖,这既是他的处女作,也是他的代表作、成名作。从此他步入了陕西农民诗歌队伍,担当主力,当选陕西农民诗歌学会副会长。1991年6月,我们的组诗一并收入刘新中老师主编的《呼唤春天》一书,也先后多次参加市上举办的“金秋诗会”、诗歌大赛等活动,作为铜川文学队伍的一员,参与并见证了铜川文艺事业的发展。我到省文联工作后,时时牵挂家乡文艺事业,得知新区没有文联组织,便同刘新中、郭建民老师一同呼吁,幸得时任铜川市及新区领导的高度重视,2010年,新区文联成立,我陪同省文联领导参加了成立大会。文朝当时已借调到新区管委会编辑机关内刊,论人品、论成果,他都是新区文联主席的合适人选。会上,文朝顺利当选。一上任,他即把新区文艺工作弄得风生水起,牡丹诗会、樱桃诗会、荷花诗会、迎春诗会及各类文艺展演活动丰富多彩,一时,铜川新区文艺呈现出繁荣景象。《向日葵》这本集子的出版,不仅是他对过去文学生涯的回望总结,更是他在新的创作道路上的扬帆鸣笛。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向日葵,扎根土地,向往光明,无私奉献,给人们带来美好的希望;向日葵正直挺拔,籽粒饱满,蓬蓬勃勃,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向日葵,勇敢忠诚,无私无畏,坦坦荡荡,展现着良好的品质。
“凄风苦雨,终究,泯灭不了,一颗痴心,倔强的头颅,永远追随,光明与温暖之神,梦的翅膀翠绿,丰收之果,互相拥挤,和盘托出”,这是文朝写向日葵的一首诗,文如其人,自然代表着文朝的人品与价值取向。
(刘平安,著名作家、诗人,陕西省文联秘书长、二级巡视员)
后记
何文朝
临近花甲之年,我突发奇想,要用笔名出一部个人诗文选。一则回望总结过去的文学生涯,作为“为了忘却的纪念”;二则自我提醒告诫,万万不可糟践行道,必须开辟新的航道,朝着神秘而诱人的彼岸扬帆鸣笛。
在铜川文艺界,在陕西农民诗歌庞大的队伍中,我大概算得上老人手,二十岁开始做“白日梦”,一梦不醒近四十载。只因才疏学浅,一曝十寒,结果老在门外徘徊,难以登堂入室。好在以文学的名义结识不少志同道合的良师益友,隔三岔五线上线下交流,海阔天空地深聊,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虽望尘莫及,但见贤思齐,心向往之,悦己及人,也给寂寥的人生平添几多乐趣。
我是农民的后代——黄土地的儿子,深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春天不布秋天不收”。在苍茫大地所有高杆植物中,我对向日葵情有独钟,因为她呈现出的精神气象契合我意,总给冷寂中的我以温馨、以百折不挠的希冀,使我在徘徊中站稳了脚跟,始终没有迷失方向。
感谢著名作家和谷、刘平安先生百忙中为我的拙著梳妆打扮题名作序,感谢出版人吴秀云女士牵线搭桥,感谢本书责任编辑精心打磨,感谢著名作家刘新中、初红、郭建民、唐云岗、刘爱玲、陈忠海、党剑、程亚平等老师一直以来对我的鞭策鼓励,感谢贾平凹先生的乡党、商洛市年轻的实力派漫画家王阔先生为插页配画,感谢我的挚友铜川市与耀州区两级政协委员李河东先生鼎力鼓劲加油,帮我追梦、圆梦……
祈愿我爱的人与爱我的人皆得所愿!
编辑:程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