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服务编号:61120190002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63907152

新闻热线:029-86253335

立心立根立魂——走进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院史馆有感

2023-02-25 10:39:43 来源: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触动!
 
  一次新老传承的对话交流
 
  震撼!
 
  一部穿越时空的院史回顾
 
 
  “60年代,没有显微镜,戴着放大镜就开始进行内眼手术、没有内科手术线,用外科手术线分成一股的替代”“七八十年代,医院下乡医疗队员们翻山越岭走了一天,才在秦岭深处看到举着火把前来迎接的村民”“首例剖腹产手术、首例白内障手术的相继开展”。今天,听着医院老一辈与青年代表追忆往昔、共话初心,不由得让人心生敬意。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八十四载,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一代又一代人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谱写出了一曲直面困难、艰苦奋斗的创业之歌。
 
  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走进院史馆,但每一次,都有不同感触,这里记载着初心,书写着当下,也擘画着未来。这里为医院人立心、立根更立魂。
 
 
  2022年12月23日,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一个熠熠闪光的文化坐标——院史馆,开馆了!这是赓续医院精神文明的“基因库”,这是见证党和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进步的“缩影史”。
 
  记住历史的人,才有“根”和“魂”。历史的表达,从不乏载体,但文明文化的展示,从来需要独具匠心。
 
  如何用不到200平方米的一方空间,将医院的光辉历史予以立体直观的表述?是市一院人在建馆之初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想展示什么?要表达什么?手中又有什么?……
 
  “建院史馆,我们只有一本院史。”
 
  “好在还有一本院史,咱就把这本书变成实物吧。”
 
  “建成什么样子?”
 
  “第一人民医院是在党领导下的政府公立医院,在历史的各个时期党的卫生健康事业又是如何发展的?我们既要讲好医院故事,也要书写最真实生动的历史!要以‘精神之源’建成这座‘精神大厦’!”市一院院长卢健掷地有声。
 
  成立院史馆建设专班,由分管领导带队,走宝鸡、到礼泉、去西安,在熙来攘往的市井中大海捞针、探寻“遗珠”。
 
  从建筑选址到设计规划,从馆藏物件征集到墙面内容展示,全院联动、群策群力。
 
  以最优设计千锤百炼、向最大效果精益求精,历经一年之久,反复打磨修改十余次后,医院的文化与文明最终化作建筑中的神韵、墙面上的沉思、设计里的匠心……
 
  一砖一瓦的背后,是珍视文明的品格;一棱一角的背后,是追求精神绵延的探索!
 
  建设好,更要展示好。
 
  结合科技的力量幻影成像、参照史实翻拍制作纪录片、以沙画动漫形式展现不同时期人物故事,再现昔日情景……是的,惟有在新时代,才有这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胆识与气魄。
 
  今天,在院史馆内
 
  慢步前行,穿越时空,与岁月交流
 
  

 
  宝鸡时期(1935-1954),唐文贺院长自掏腰包为医院发展垫资,开展宝鸡首例剖腹产手术创新技术,采用中西医疗法成功救治常香玉鼓舞士气,免费施诊接济贫苦群众....在那片贫瘠的土地上,他和他所带领的团队播撒健康的无限希望,被宝鸡百姓赞称“济世活人”的工合医院。
 
  
 
  西安时期(1955-1969),医疗救治与预防疾病统筹兼顾,“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在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孜孜以求,创新发展,眼科创始人张雨晨在60年代开展白内障,骨科医生谢广禄造诣精深,“陕西省商业职工医院”造福一方百姓。
 
  
 
  礼泉时期(1970-1987),“一切为患者着想!”是医院的服务宗旨,医院影响力和品牌声誉一度到达“巅峰”,咸阳和周边市县的群众都争先恐后让省城来的专家瞧病,门诊量达20万人次,医生们往往一个菜夹馍解决午饭后,继续看诊,戴着放大镜开展内眼手术、自体回血、断肢再植等多项技术的开展,皆为咸阳首例,“咸阳地区人民医院”的名片群众口口相传。
 
  
 
  咸阳(1987--),定址咸阳,是迈步从头越的坚定,是只争朝夕、玉汝于成的从容。35年来,从人才匮乏、环境陌生、困难重重到群众认可、跻身三甲、品牌信赖,“市第一人民医院”从不放弃对技术的精益求精、对人才建设的层层培养、对人民健康保驾护航的初心使命。
 
  这些重要历史阶段的划分,便是院史馆的重要篇章,每一处文字和画面都竭力还原此景此景,宝鸡时期的茅草屋--西安时期的青砖黛瓦--礼泉时期的红砖红墙--咸阳时期的“一院蓝”,每一处的“小设计”都蕴藏着她的“大情怀”!
 
  回望来路,公立医院坚持姓公,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就是一代代市一院人践行的宗旨和追求的使命!
 
  解放之前,践行“清洁就是卫生、健康才可以更好的工作”方针,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传染病的诊治、预防控制中,免费种痘、清洁卫生、帮助当地人养成健康习惯成了最主要的工作内容。搬迁西安,将第一届卫生工作大会“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中西医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落实在具体实践中,常常徒步山区,提高当地卫生诊疗能力。深耕礼泉,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六、二六”指示,把“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去”,商医完成整体搬迁,开始了胸怀大局、艰苦奋斗、深耕基层的17载工作与生活。定址咸阳,始终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从抗震救援到防控一线,从健康扶贫到对口支援,将自身发展“小我”持续融入到社会建设“大我”中,医院依靠党建引领、人才续航、技术攻坚、团结战斗,为健康咸阳建设持续发力。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
  
 
  讲述医院历史,不仅是讲医院故事,更大的作用是用历史勉励后人,传承精神,阔步向前!
 
  今天,走进市一院院史馆,当医院漂泊半世的创业、创新与创造历程如镜像般一幕幕闪过,让人怎能不笃信:
 
  人民医院为人民!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对于卫生健康行业来说,广大医务人员要进一步增强职业荣誉感,振奋精气神,以“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在为人民谋健康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我们也相信,今天的市一院人有了自己的文化自信,精神之源,定能无所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坚定不移创造新天地。
 
  铭记历史
 
  只为更好地出发
 
  铭记历史
 
  才能创造更好的未来
 
编辑:李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