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9 20:04:20
来源:阳光网-阳光报
分享到
平安人寿陕西分公司的青年党员刘志宇,不是第一个到榆林马能峁村驻村扶贫的干部,但却是在这里扎根最久的一个。
榆林市佳县马能峁村是中国平安在脱贫攻坚战中定点帮扶的一个村子。自陕西省“两联一包”扶贫团对口帮扶佳县以来,陕西银保监局作为扶贫团牵头单位,充分发挥行业力量,积极引领辖内金融机构紧紧围绕佳县经济社会发展与脱贫攻坚需求,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助力脱贫攻坚。
按照陕西银保监局扶贫工作部署,由平安人寿陕西分公司承接对口帮扶马能峁村,派驻扶贫工作队进村入户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现在看到大爷大娘们生活越来越好,我真的为自己四年前的决定而感到自豪。”从脱贫攻坚战到乡村振兴行动,刘志宇在马能峁村一干就是四年。
和刘志宇并肩工作的还有高鹏程、宋泽文两人。2018年,根据平安集团扶贫工作部署,平安人寿陕西分公司又派两名90后青年驻村工作,同刘志宇组成驻村扶贫工作队。在他们的推动下,2020年底,马能峁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6户41人实现全部脱贫。
(平安驻村扶贫工作队,笑称自己是“马能峁驻村三虎”)
三个小伙子是整个马能峁村“绝无仅有”的年轻人。村子常住人口仅有102人,平均年龄66岁,“除了我们,50多岁的人就是这里的年轻人”。3个90后青年,102个老村民,朝夕相伴。扶贫事无巨细,凭借着初心、用心与恒心,他们让村民们的日子在一点一滴中变好。 日子久了,大爷大娘都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脱贫后,村支书又高兴又有点担心,找他们喝了点酒,吐露心声地说,“这里就是你们的第二故乡,就算要走了,以后也要常回来看看。”但他们都计划着,还要继续留下来,为乡村振兴做更多的事。
初心:“一个老汉三个帮”
马能峁村也来过其他单位派驻的扶贫干部,但能坚守下来的却很少。第一个第一书记,待了一年,就申请回到原单位。第二个,在村子待了一天,围着村委会办公室看了看,没过夜,直接回去了。 艰苦的条件确实很难留住人。扶贫干部来到这里,第一个要面对的问题不是如何开展工作,而是如何先把自己的生活维持下去。 刘志宇的父亲是一名老党员,也是一位工作多年的村支书。受父亲的影响,他对基层工作和扶贫工作有天然的认同。2017年4月,刘志宇响应公司号召,带着一腔热情来到村子里,但生活上的困难让他措手不及。 村子里没有商铺,从小没有做过饭的刘志宇,也得硬着头皮动手做饭。想吃碗面,和面、擀面、下面一顿折腾,最后盛到碗里的面条“长的长,细的细,宽的宽”,只能将就着把这顿“苦涩中带着甜”的饭吃下去。村子里常见老鼠、蜘蛛、蝎子,一次睡觉醒来,“用手一摸,脸上就是毛茸茸的一个东西,吓得措手不及,猛然坐起”。 工作队三人同吃同住,一间卧室,三张单人床并排放,就是平日休息的地方。刚来时,村子里网络信号还很差,想要手机有信号,就只能固定站在卧室某个角落。一到晚上,大家各自一个手机凑在一起,都想着早点和家人视频报平安。
(黄土高坡马能峁村俯瞰)
黄土高坡上的马能峁村,前后绵延盘旋十余里,村民相互之间串个门起码要走十分钟的上下坡路。刚来工作时,到各家各户走访常常迷路,稍有不慎还会摔倒,队员们常常调侃着说“又掉到沟里去了”。 村民们的生活可想而知。马能峁村干旱缺水,多风沙,青壮年人已经全部外出务工谋生,仅仅留下老年人在村子生活。因病、因残、缺劳力、缺技术,成为村民致贫返贫的主要顽疾。时至今日,在县城长大的当地人高鹏程还记得初来乍到时的惊讶与感慨,“农村生活和想象的不同,虽然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但它们的存在却如此真实。” 扶贫工作刚刚开展时,他们也面临着村民的不理解。刘志宇记得,到一户半失智的村民家中走访时,对方见到陌生人很是惊慌,骂骂咧咧地将他们赶了出去。
一位独居的隔壁老人,坚定了刘志宇的扶贫初心。这位老大爷已经70岁高龄,大病一场,几乎耗尽了所有积蓄。生病过后,行动不便,但只能是“自己做饭,自己照料自己”。这位老人“贫穷又孤独”的情景,让刘志宇“感到震撼”,他想着“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他们改善生活,脱贫致富”。 “父亲和我都是党员。作为党员,就是要时刻冲在前面,承担责任。”刘志宇和他的队员们选择坚守下来。越是艰难,越是要乐观。三个平安的小伙子把他们的微信群起名叫做“马能峁驻村三虎”,常常互相打气说,“我们来这里扶贫,就是要扎扎实实做到‘一个老汉三个帮’!”
用心:扶贫“不是故事,是事实”
四年下来,刘志宇已经开车跑了将近7万公里。黄土高坡山路崎岖,挨家挨户走访帮忙,给村民跑腿办手续,进城为大爷大娘捎东西,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很难离开汽车。 扶贫远不只是开车“在路上”,更重要的,是在田间地头,在每家每户,在一件件大事小情里。
(刘志宇帮村里大娘犁地)
在平安集团“三村工程”的组织和支持下,扶贫工作队同当地党政部门把扶贫从实事、小事做起。刘志宇印象深刻的是,刚到村子时,不少村民的窑洞年久失修,每逢雨天常常是“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扶贫工作队向平安人寿陕西分公司申请专项资金,帮助多个贫困户进行危房改造,切实保障了村民的住房安全。 保险下乡,是工作队借助公司优势在当地开展的一项极具特色的扶贫工作。自2017年开始,平安人寿连续四年为马能峁村45至80周岁的村民免费赠送人身意外保险,总保费累计32万余元。四年间,8位村民出险,共计获理赔4.5万余元。 村里一位曹大娘,骑三轮车时不小心摔伤胳膊,在刘志宇等人的协助下,很快获得平安5000元理赔款。在村中采访时,记者和刘志宇恰巧遇到在田间做农活的曹大娘。“有这么一个理赔故事”,刘志宇刚刚自豪满满地讲起,就被一旁的曹大娘连忙打断,“这不是故事,是事实!”在朴实的村民意识里,“故事”意味着“胡编乱造”,而“事实”就是实实在在地给自己带来切实好处的事情。这个“事实”,让她每次见了刘志宇总要连声感谢。
(刘志宇帮谢大爷在家中打玉米粒)
“在保险下乡中,最难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树立村民们的保险意识。我们用尽各种宣传和讲解,不厌其烦地让大爷大娘们知道保险的好处。”如今,工作队的付出切实有了成果,村民们出险获得了理赔,生活得到了保障,没了保险反而会心慌。讲起刘志宇的工作,村里的一位谢大爷也笑着说,“保险好!人一辈子最困难的就是遇到灾难,这个时候最需要帮助。” 挨家挨户帮助村民完成养老保险年审,也是一项琐碎而细致的工作。年审的线上登录环节,需要人脸识别。有位老大妈,牙齿掉光,人脸识别怎么也通不过。线上倘若办不成,就只能让老大妈亲自跑一趟县城。情急之下,队员高鹏程想了个办法,找来一块白馍让老大妈含在嘴里,手机再一拍,人脸识别通过了。
下地帮村民做农活,给村民卖鸡蛋,冬天送老人棉裤棉鞋,都是工作中常见的事情。“扶贫路上无小事,”高鹏程觉得,村里的老人就像是自己的爷爷奶奶,在这里做扶贫工作,就是要用心从一件件小事做起,“将心比心,以心换心”。
恒心:脱贫要“挖口水井不是送几瓶水”
“平安集团的三村工程是既系统又规范的。”参与扶贫工作四年后,刘志宇这样总结公司的扶贫思路与方法。
依托“三村工程”,扶贫工作队在马能峁村还积极开展产业扶贫和健康扶贫。他们不仅为村民组织开展过多场义诊活动,还联络公司积极采购了村民的8200斤小米,解决了当地村民的小杂粮滞销问题,单是这一次采购,就让每个贫困户得到500元的分红。而刚刚开始扶贫时,每户村民的年均收入不足3000元。 平安也始终给一线扶贫干部最大的关心和支持。2019年9月,平安集团党群工作部总经理肖建荣专程到村子里看望慰问扶贫工作队,与他们同吃同住,并亲自下厨给他们做了一顿丰盛的早餐。在当天的工作日志中,他们记录道,“肖总叮嘱我们,平安人做什么都要做成标杆,在工作中要踏踏实实,工作之余多学习金融科技相关知识。在日后工作中,工作队会努力践行领导前辈教诲。”
2018年以来,平安集团聚焦产业、健康、教育三个扶贫方向持续推进“三村扶贫工程”,落地全国21个省市地区提供产业扶贫资金超298.34亿元,惠及73万贫困人口,累计101名平安驻村干部投入脱贫攻坚战。这当中,平安的党员队伍发挥了中坚力量。今年1月,平安召开脱贫攻坚阶段三村工程暨志愿者表彰大会,表彰了三年以来在“三村工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刘志宇荣获卓越奉献个人奖,并来到深圳总部参加表彰大会。 打赢脱贫攻坚战后,中国平安的“三村工程”也响应党中央号召转入乡村振兴工作中。在三村工程暨志愿者表彰大会上,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表示,平安服务乡村振兴工作,重在坚持,永不停步,平安人要把扶贫工作像公司经营一样永续下去,形成长效机制。 对此,马能峁村扶贫工作队深有感触。“在当地挖一口咸水井,也比送来几瓶山上的矿泉水要好。”高鹏程的扶贫感悟,简单却生动。队员们都觉得,扶贫重在长久,要做到源源不断可持续。
(脱贫后笑容灿烂的村民)
马能峁村民们的日子也在变得越来越好。去年脱贫后,张大爷家里第一次在过年时有了余钱,一口气买了四十多斤猪肉,老伴见了又气又高兴,直骂张大爷“糟老头子”。每每讲起这件事情,高鹏程总是忍不住笑声。村民们也把他们看成了自己的孩子,谁家做了羊肉,有了好菜,总是不忘给他们送去一份。 扶贫重在恒心,以恒心做持久。脱贫不脱政策,驻村工作队计划着,要继续坚守在马能峁村,真正地“扶上马,送一程”,让大爷大妈们的日子过得更好。下一步,他们打算,推动产业扶贫在村子进一步落地生根,打造一个小杂粮产业扶贫基地。 “只要你一直坚持做一件事情,你就会有回报。”对于这件已经坚持四年并将继续坚持下去的扶贫工作,刘志宇这样说。
实习编辑:胡书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