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讯(于莲 记者 郑亚雷 ) “医学伦理与医患的幸福”圆桌论坛(“中国抗疫精神暨医学人文课程思政建设与公共卫生应急能力提升”系列活动之新编 0013)于11月27日晚举行,五位嘉宾在主讲老师王明旭教授的组织和主持下,为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250余名临床专业研究生上了一堂生动的医学人文课程。
课堂开始之前,一曲西安交通大学一附院的原创歌曲《医心不忘》让许多同学安静坐下,悉心观看。“都是一个战壕的战友,病魔才是咱们共同面对的一方”,“你把命都交给我了,我所做的绝不只是还给你一张处方”,“你若安好,就会有明天,我和你同悲呼吸共喜相互所依”,动人的歌词、激昂的旋律让同学们听到了医患之间心心相印的呐喊。
论坛开始,主持人王明旭教授介绍了为什么要讨论“医患幸福”:幸福是学习的过程,是内生的感受,是人生的终极目的。医学伦理如何助力医患得到幸福?这次课程是创新的尝试,不再只由教师为同学们授课,而是将患者、医生和律师请进医学生的课堂,为医学生讲述“医学伦理与医患的幸福”。
陕西省委党校前副校长温标从对父亲去世的记忆说起,以一名患者和患者家属的身份严肃地探讨了一段时间以来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指出了人民对健康的需求提高、医疗改革过程中一些不合理的做法、媒体的快速曝光以及一些医患个体的不当行为共同造成了医患矛盾与医患冲突,因此,在全社会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不是医生医院单独能够做到的,而是整个社会的责任。温老师最后深情寄语医学生们:不仅只有眼前医患关系的紧张,医学职业中一定会有医患关系和谐幸福的诗与远方。
永嘉信律师事务所律师、陕西省法学会卫生法学常务理事宋丽律师介绍了自己从事医疗健康法的历程,从自己办理过的讼诉案例对大家提出了谆谆告诫:一定要规范诊疗程序,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自己与患者的权利和义务界限,学会严格尊重病人的权利和自主,学会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最后,宋丽律师依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感慨:在许多国家,医生与律师是收入比较高的职业,但是,律师的幸福感却远远不及医生。医生的幸福感主要来源于对于工作的奉献,诊疗的成功,患者以及家属给予的正面回馈。最后宋丽律师做出许诺:愿意以自己的执业生涯保障所有的好医生以及未来的好医生一路平安。
接下来发言的尚进老师具有双重身份,他既是一位杰出的乳腺外科医师,同时也是一名医事法律师,担任陕西省法学会卫生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尚进老师与同学们分享了他如何以一个普通医生的角度来看待法律,也分享了他如何以一名律师的角度来看待医生。尚进老师与同学们详细地分享了自己父亲胆囊炎手术的曲折经历,也分享了自己作为医生救治病人的动人故事。
作为律师,他始终思考着医学与法学的相通之处,并将自己的领悟与同学分享:这两个学科都是问题导向,都是思辩学科,都是实践学科,都是证据为王,都是怀疑一切。医学保障人的生命与健康,法律保障人的自由与财产,这些都是人所不可或缺的。最后,尚进老师说:“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医者的幸福就来源于对于工作的奉献,对于患者的关爱,祝福大家未来‘医帆风顺’、‘医路顺风’!”
第四位嘉宾,西安市癌症康复协会的志愿者总队长马复荣老师是一位康复十余年的癌症患者,她为同学们讲述了十几年来患者之间守望相助、互相抚慰、互相支持的故事,介绍了志愿者们的事迹。志愿者们以自身的经历关怀焦虑脆弱的病友,真正做到了“用生命陪伴生命,用生命温暖生命”。马复荣老师也介绍了自己在漫长的患病经历以及照顾患病亲人的过程中所经历过的好医生,告诉在座的医学生们:哪怕是医生的一个眼神、一句简单的话语,一次轻轻的抚摸,也可以给患者巨大的温暖和力量,对于患者来说,能和医生合影是巨大的幸福,对于志愿者来说,医生和护士的肯定就是对于志愿者工作的最大的鼓舞,是志愿者前进最大的动力。
最后,马复荣老师提出一个建议:如今的医学教育中尽管有实习,但仍然是以医者身份参与医务活动;能不能给医学生增加一门必修体验课——去做一名患者,提着住院的生活用品进入病房,穿上病号服,作为一名患者在病房中或趟着或坐着,和患者在一起,接受医生的查房、询问,感受护士在病房走廊穿梭忙碌的身影,也许会有更多不一样的感受。
第五位嘉宾,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长安区医院副院长和新颖从医德医风建设的角度讲了精彩的一课。和新颖院长从“德”字说起,为大家拆解了“德”的内涵,教导大家要目正、心正、行正;和院长介绍了我国的医德规范和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医德规范的基本点是仁和廉洁。和院长为大家讲述了“仁”的要求和意义,指出:医者的幸福来自于“爱心、奉献、劳动、成功”,患者的幸福来自于医生做到不分长幼、不分贫富、相互尊重、平等对待。当医生自身做到德与仁,患者感受到德与仁,医生与患者自然会感受到幸福。最后,和院长用“德技双馨、医患幸福”八个字作为对医学生的勉励和祝福。
尽管时间已经很晚,论坛仍然进行了互动环节,在座的同学们也纷纷激动地表达着自己的收获与感想。本课程的同学们对各位嘉宾表达了诚挚的感谢,感激嘉宾们分享了如此珍贵的人生经验,也分享了自己在从医过程中的感动与困惑的时刻;特地赶来听课的延安大学护理学研究生李丹阳发言表示:相信医学生可以用青春和热情改善医患关系,成为医患关系的催化剂,自己以后一定以帮助患者为行医理念,将患者当做自己的伙伴一样去治愈他们。
主持人王明旭教授为论坛做出总结:医患共同体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在论坛的最后,王明旭教授想嘉宾赠送了证书和2020年度的《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并与嘉宾温馨合影。
此次论坛是“中国抗疫精神暨医学人文课程思政建设与公共卫生应急能力提升”系列的第13次活动。这一课程系列是西安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王明旭教授响应2020年8月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为了全面提升新时代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实践型人才而采取的开创性举措。王明旭教授邀请来自医疗健康领域各个专业、各类职业的精英模范为同学们进行讲授和交流,让医学生及早接触医疗健康各个领域的实务内容,从而拓宽视野、参与组织、增长才干。
《医学伦理与人际沟通》是医学人文课程的核心课程,也是医学研究生教育中的核心课程。王明旭教授依托西安交通大学课程思政专项研究项目,基于数十年的教材编撰和教学经验守正创新,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设计课程,在为同学们讲授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思维方法的基础上将价值引领的思政内容融入课程,力争培养出听党指挥、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医疗铁军。同时,课程积极创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根据医学生的实践需求和兴趣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内容,将校外专家导师引入课堂,以圆桌论坛的形式丰富内容、加强同学们的参与,让医学伦理教育真正成为为我国医疗卫生人才队伍铸精神、塑灵魂的课程。
尽管已经深夜,同学们依然不舍离去,与嘉宾们热烈交流。课后同学们纷纷表示,这样的形式有趣、有用、有温度,嘉宾们既从自己丰富的职业生涯中为大家提供了丰富的技巧和经验,更为大家进行了真实而有力的理想信念教育,让大家对于“医患的幸福”为具体鲜活的理解,为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提供了方向和力量。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叶丹同学告诉老师:这节课让她真正意识到成为一个好医生需要具备太多的能力,而自己愿意在这条道路上,循着前人的脚步,激励前行。
与会嘉宾表示,以这样的形式开展课程对于医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医学伦理学的最终目的在于指导实践,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同学们从问题出发,更早、更多地接触实践中的回答,在参与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对医学伦理的认识和理解从书本知识升华为感性的、实践的认识,从而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培养扎实理论基础和决策能力。
本次会议由《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健康报社、中国卫生法学会、医师报社、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中国家庭报等共同主办,西安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医学伦理与人际沟通”课程组、陕西省保健学会品牌建设与健康传播专委会、哈尔滨医科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共同承办。
编辑:薛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