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4 14:40:10
来源:阳光网-阳光报
分享到
阳光讯(郭玲玲 记者 郑亚雷)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心脏病医院副院长、心脏外科主任张金洲教授就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他是原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脏外科副主任医生、副教授、研究生导师,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博士后、中国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专家、中华心胸血管外科学分会青年医师菁英奖获得者(西北地区首次),施行西北首例改良Morrow手术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另外,还担任中国非公医协体外生命支持专委会常委、国家教育部学位评定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评议专家、《心脏杂志》 编委、《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审稿专家等职务。
2013年,张金洲在美国顶级医疗机构Cleveland Clinic(克利夫兰医学中心)心胸血管外科中心访学,该中心在成人心血管外科领域连续近20年被评为世界第一名。在那里,他师从著名主动脉根部手术专家、克利夫兰赛德尔和阿诺德·米勒家族心胸血管研究中心主席Lars Svensson医生。
“I believe my greatest strength is my ability to offer patients a variety of treatment approaches to maximize safety and optimizing outcomes.“这是Lars Svensson医生曾经说过的一段话,他强调在工作中认真践行该医疗中心“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把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尽最大努力争取最利于患者的治疗效果。
张金洲一直在践行这个理念,他认为,医患关系其实可以是朋友关系。
每一步我都在脑子里推演无数遍
克利夫兰的价值观,是不断提高诊疗水平,让病人的生命质量得以提升。
在克利夫兰学习期间,张金洲被那里的医生为患者利益最大化的服务理念所感染,他说,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是手术的意义所在。
多年前,他收治了一位79岁男性老人,患肥厚梗阻型心肌病,一活动就胸闷气短,因此已经5、6年不能下床活动,辗转多家医院,被告知只能吃药缓解。然而,随着治疗时间延长和药物剂量增加,逐渐出现了抗药性,治疗效果越来越差。老人的儿子想为父亲手术,于是找到张金洲,但高龄心脏手术存在极高的风险,但是如果不手术,老人生活质量会越来越差,这对老人和他的家人也是一种煎熬。于是,张金洲选择对老人实施手术。术后,老人的状况得到明显好转,手术一月后的复查,老人自己从门诊走到了病房,”他还说过两个月就要开始跳广场舞呢。”张金洲说每每看到病人能过上正常生活,他就感到很欣慰。
守护病人的生命质量,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过硬的技术。
“心脏是人体发动机,稍有不慎,危及患者生命。”每次手术,他都会把手术的步骤及技术要领在脑子里过了一遍又一遍,包括可能遇到的情况及应对措施。整个手术过程中,精神都处于一种高度集中的状态,”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把每一种可能的误差,尽量避免。“
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自去年9月25日至6月19日,心脏病医院心脏外科共开展200余台手术,其中既有刚出生的新生儿,也有82岁高龄的老者;既有简单的先天性心脏病,也有三次手术的主动脉夹层;既有常规的心脏手术,也有以TAVR、机器人手术为代表的微创技术。每一台手术,张金洲和他的团队都极力做的更好。
其中,去年10月,他们收治了一位54岁罕见法洛四联症、高血压病3级患者,据查文献,这是国内开展的最”高龄“法洛四联症的病人。由于该患者长期处于缺氧状态,心脏畸形情况严重,存在侧支循环和心内畸形两大问题,“做这个手术,风险与希望是并存的!”本着医者“不抛弃,不放弃”的初心,术前,张金洲和助手们做了充分的准备,全面考虑了手术中可能发生的一切状况,并拟定了对应的手术方案。术后,”他现在能和正常人一样生活了。”
医生和病人可以是平等的朋友关系
2013年,从美国克利夫兰访学回来仅3个月,他就成功完成了西北首例改良Morrow手术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原来,去美国访学,他是带着“目的性”的,专门研学克利夫兰医学中心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和主动脉根部的手术技术。
当时,克利夫兰医院手术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已经是常规手术,但在国内,仍有许多医生认为不可手术的,因为手术确实存在极大的难度。于是,利用访学的机会,他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手术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上,通过查阅文献、与克利夫兰医院医生交流、观看视频等途径,掌握了这项技术。据统计,迄今为止,张金洲已完成130例该手术,单个医生的手术数量和疗效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8年张金洲被聘为陕西省肥厚型心肌病多学科协作中心副主任。
在他看来,每一个“首例”背后,都需要用心的研究学习。他说,科研并非一定是高大上,可以是手术技术的每一点改进和完善,也可以是对临床问题的每一个解决方案。“科研是医学发展的后劲,而医学发展总是伴随着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一起。”他说,手术中如何减少并发症、如何减少体外循环时间、如何促进病人康复等是他常常问自己的问题。
心中有患者,是医者的本能。在诊疗过程中,他会给病人及家属详细讲解每一个治疗方案的利与弊,以使医患者双方达到充分信任。“我比较认同克利夫兰的那种医患关系,医生和患者,目的都是一样的,努力的方向也是一致的,两者是可以做朋友的。”他说,在诊疗过程中,对于患者提出加他联系方式的要求,他都不会拒绝,“现在的病人素质都高了,他们只有在病情发生变化的时候,才会联系你、求助于你,这是他们对我们的信任。”
值得一提的是,他将这种做法在心外科推行:对于已出院的患者,主管医生要主动微信沟通,告知他们注意事项,有问题随时来院就诊。
今年四月,他完成了国际首例心肌桥旁路移植手术。这名患者3年前被诊断为广泛严重心肌桥,即一段冠状动脉走行在心肌内部,随着心脏收缩,该动脉受到挤压造成了心肌供血不足。常规的架桥手术一年内再堵率高达32%-40%。因此,他和团队经过研究和完善,设计出全新的手术方案----心肌桥旁路移植手术,即需把心肌桥近端冠脉从脂肪中分离,后将预先游离好的乳内动脉用细如发丝的针线吻合在心肌桥近端和远端正常冠脉。术后,纠缠患者多年的心绞痛完全消除。
多年来,他和不少患者成了好朋友。
心外科手术讲究团队协作
“把这根牵引线帮我取出去。”
“这根(缝合)线帮拉一下。”
“用吸引器在下面吸一下。”
......
7月8日,在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医技楼五楼2号达芬奇手术室,张金洲一边坐在控制台前操纵着智能机械臂,一边指挥手术床前的助手,正为一名30岁的先心病患者做房缺修补手术。据悉,这也是西北第一例应用第四代Da Vinci进行的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当天的手术室里,还聚合了来自医院麻醉中心、体外循环、超声、手术中心等部门的协作团队。
“心脏外科手术是一个需要多学科协作的工作,大家需要齐心协力才能完成。”因为深谙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作为心脏病医院副院长、心脏外科主任,张金洲一直很重视团队的建设。这方面,他有自己的“规划”:不断提升医护归属感以及提高诊疗技术。
在心脏外科,有很多医护人员是他的“老同事”,其中包括TAVI (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专业组的组长、主治医生杨金保和一病区护士长崔芳芳。
在谈起张金洲时,他们保持着“极具亲和力”的一致性评价。“张院长很会替下属着想,平时待人很随和。”崔芳芳说,平时,除了每周二周五两次学习会,心脏外科还会开展一些团建活动,“增加团队凝聚力,让大家在这里更有归属感。同时通过团体活动增加大家相互配合的默契度,这对工作中的相互合作也有帮助。”这一点,得到了杨金保的认同,“在张院长的领导下,我们的任何一个新手术,治疗每一个病人,都是大家的事,都会尽职尽责。”
近些年,心脏外科出现了新技术的“井喷”现象,因此,不断学习对于心脏外科医生尤为重要,这也是张金洲坚持为团队做的一件事情。具体地,他采用了”以点带面”的方式,自去年4月到任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后,他先后组织20余名医护人员外出学习,“他们学成回来,再通过分享的方式让科室全员受益。”据统计,自开诊以来,心脏外科共收治病人逾400名。在不到10个月的时间,开展了目前心脏外科专业几乎所有的新兴技术,包括体外膜肺氧合(ECMO)、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AVI)、Da Vinci机器人手术、全胸腔镜手术、杂交手术、先心病的介入封堵和主动脉夹层的腔内修复等。张金洲说,只要对病人病情有利,他和团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饱满的激情去拥抱新的技术。
“我觉得我们科室是一个特别具有凝聚力的科室,大家在这里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也能找到自己的价值。”杨金保作为张金洲的“老部下”,他一直感念张金洲对他专业上的帮助。
只有团队凝心聚力,才能把服务病人的工作做得更细更好。“为了提高沟通效率,我们护士制作了心脏外科‘十五问十五答’、‘一路通’等资料,以方便病人了解一些常见的问题,以促进双方的信任。”崔芳芳说,这也是心脏外科“以患者为中心”的又一个生动体现。
编辑: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