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2 20:46:41
来源:阳光网-阳光报
分享到
阳光讯(王蓓 记者 郑亚雷)要说中国有哪项技术在世界医学领域名列前茅,人工可动固定脊椎术绝对是其中之一。造就这一影响力的,正是原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院长、一级主任医师、西安国际医学康复医院名誉院长贺西京。
他曾说过一句很霸气的话,“不占领制高点,很多事情做着没有任何意义!”
作为国内首批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脊椎手术的学者,世界首例人工可动固定寰枢关节置换术实施者,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卫生部突出贡献获得者,国之名医,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陕西省三秦学者创新团队带头人,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学专业委员会前任主委,国际神经修复学会副主委……
贺西京的名字在脊椎外科领域人尽皆知。从医三十多年来,他桃李满天,带的学生遍布牛津、霍普金斯、西奈山等世界一流名院。他坚守脊柱要地,坚持做“让患者放心的大夫”。
一项引领世界的技术
“寰枢关节”是指人体脊椎最顶端的两节椎骨的连接处,亦称“颈颅交界区”,通俗讲,就是头之所以能够在脖子上自由旋转的支撑点。
此部位是真正的“咽喉要道”,又与颈内动静脉、椎动脉、脊髓、气管食道等部位紧紧相拥,这里一直被视为高风险、高危区,稍有不慎轻者瘫痪、功能丧失,重者靠呼吸机维持生命甚至死亡。寰枢关节手术是脊椎外科医生眼里的“顶级手术”,是“手术刀世界”里的禁区。
为了最大可能保护患者,目前国内外手术治疗寰枢关节创伤或疾病时,几乎全部采用了保守的融合固定方案。这项手术带来的后遗症是术后患者脖子活动度明显受限,头部旋转、前伸、左右转动等功能丧失,只能靠转动整个身体看左右和后方,给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我的脖子是不是以后就不能动了?还有可能动吗?”这是每一位做过此类手术的医生都会被患者问到的问题。
贺西京也陷入了长期的思考中,人工膝关节置换技术诞生已经有近30年,无论从生物力学、活动范围还是使用感觉都可媲美人体自身的关节。
寰枢关节是不是也可能做到?2000年左右,贺西京带领他的“梦之队”开始攀登这座无人踏足的高峰。
“刚开始把这个想法说给别人听,大家都觉着像个故事,很美好但不会实现。还有持反对意见的,寰枢关节位置太特殊,不像膝关节做不好了还能重来,而寰枢关节稍有不慎就有致命的危险,二次手术的机会几乎为零。”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材料的改进、实验的开展,在国内外发表了一批高水平的论文,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活体动物实验、人体生物力学实验完全成功……贺西京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2016年11月,一名甘肃患者被确诊为“游离齿状突畸形,寰枢椎脱位颈髓损伤不全瘫”,贺西京团队决定在切除病变的同时,进行仿生人工关节置换。
这项难度系数顶级+崭新的“置换术”吸引了全世界脊椎界的目光。《人民日报》《陕西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国内主流媒体跟踪报道。
为了确保手术成功。术前,贺西京团队将患者CT数据用3D打印机打印出来,完全模拟手术过程进行了预演操作。11月22日,患者被推进手术室,以贺西京为首的多科室医生协同作战,成功将仿生人工寰齿关节置入了患者的脖内。
世界首例“仿生人工寰枢关节置换术”宣布成功!从理想到现实,贺西京走过了16年。
但他没有停歇。在此后的几年间,贺西京团队又再接再厉,发明了人工可动固定颈椎系统、人工可动固定腰椎系统;先后获得了中国、欧盟、美国的发明专利;进入国际专利PCT途径;
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及省部级基金项目支持;获得两项陕西科技进步一等奖……
国际着名颈椎专家、首个发明人工颈椎固定肩盘的法国教授Vincent Pointillart在《亚太颈椎联合会》上听了贺西京的报告后,激动的写了一段话,他说,“贺西京教授设计可动固定关节术有很强的行业优势,处于世界领先位置,具有开创意义。”
最新的好消息是,贺西京团队与美国西奈山医学院团队合作研究的课题,在世界神经外科顶级期刊《自然.神经科学》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影响因子高达21分!
当被问及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努力?贺西京说,“社会在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对医学的诉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治好,还要无疼、还要完全的保留功能。这就迫使我们不能固步自封、满于现状,而是去探索、去开创。具体到脊柱外科专业,我坚信可动固定一定是发展方向。我们这一代做不到,不代表下一代做不到,这十年做不到,不代表十年、二十年、一百年后做不到,终有一天人类会做到像膝关节置换术一样灵活、完美的人工脊椎关节置换术。”
一门让人赞叹的“手艺”
你知道如何在一家陌生的医院快速找到手术高手的方法吗?最直接的办法是去问麻醉师或者手术室护士。他们是陪同主刀医生做手术最久的人,谁手快,谁手慢,谁做得好他们一清二楚。
在国际医学,贺西京就是这群人口中水平最高的教授。贺西京代表了国际医学手术的最高水平,也代表了陕西脊柱外科和我国脊柱外科的水平。
董军医生是贺西京的学生,跟随贺西京有十余年之久。他告诉记者,贺老师做手术最大的特点是“简单明了、干脆利落”。这八个字看起来简单,其实对医生的职业素养要求非常高,首先你要充分熟悉人体解剖结构,积累上万例手术经验,有真切的“手感”,在此基础上对患者病情全面、准确把握,才能胸有成竹,明白什么地方能去什么地方不能去,前方是地雷、深渊还是安全的路,将所学交叉融汇综合判断快速反应之后,手起刀落间,一次性解决问题。
董军讲了一件印象深刻的病例,那是五六年前的一个冬天,外院的一位教授在给一名患者做脊椎畸形矫正术,但因为畸形时间久,已经长达40余年,椎体与椎体之间发生严重的骨融合,背部骨头已经长到一块,在尝试了各种方法之后,经历了8个小时,患者的曲度依然没有恢复。情急之下搬出贺西京,让他救场。果然不负众望,20分钟后贺西京就干净利落的完成了最难、最关键的截骨部分,曲度得到满意的恢复,神经功能未受影响。
2019年,贺西京来到国际医学,这是一个医疗设备、服务环境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全新平台,专家教授均来自全国三甲医院。在这里他开展了脊椎管内及神经根肿瘤切除术,这个手术的肿瘤位置很特殊压迫到了颈部神经根、脊髓、重要血管椎动脉、食道、气道,手术稍有偏差就会致命的风险;肝癌晚期多发转移脊髓肿瘤切除术,让一位多家医院不收治,求医无门、痛不欲生的患者重获新生等行业内疑难手术。
为什么会有如神般的操作?这与他年轻时扎实的基本功密不可分。他曾在一天时间内做了20多例臀肌挛缩症手术,在瑞士和澳大利亚留学期间,他平均每天做到4例关节或脊柱创伤术。
在长期近乎严苛的实践中,贺西京养成了手法精细、速度快等让同行赞叹的绝活,他对每一次操作有觉知更敏感。此外,为了保证手术成功率,贺西京会在每次上台前,将手术入路、方式等在脑子里反复演示,做到精益求精、心中有数。
我国着名外科专家管德林教授关于手术技艺有一段精彩的阐述。他认为,手术是创造,是艺术,它与外科医生的经历、魄力、想象力、知识面、思维方式、心理素质,甚至他的情感、趣味、气质、性格、理想等诸多方面有关。
从贺西京的身上,我们看到确实如此。好的外科医生,在经过千锤百炼的磨砺之后,拥有了年轻医生难有的一眼看穿事物本质的“直觉”之后,术前构思,术中思考,最后,通过他们的双手,顺应生命本身的自然规律,恢复人体器官解剖与功能的和谐之美。
手术的“行云流水”,不仅是结果的正确,也是过程中的设计和技艺的精巧。
编辑:徐瑞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