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服务编号:61120190002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63907152

新闻热线:029-86253335

韩建峰:让精细化管理贯穿疫情防控阻击战全过程

2020-03-21 15:11:28 来源:阳光网-阳光报

  阳光讯(刘炳圻 记者 郑亚雷)3月17日以来,各省多支医疗队陆续凯旋,而在武汉前线,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援武汉国家医疗队仍然在继续战斗。“我们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但越是此时,越要扎紧篱笆,越要慎始如终。”医疗队副队长韩建峰时刻紧绷着一根弦,不敢有丝毫放松。
 
韩建峰:让精细化管理贯穿疫情防控阻击战全过程
  
  自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打响以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助理兼党院办主任韩建峰始终奋战在两地三线的战役最前沿,作为医院中枢部门的负责人,上上下下的信息和组织架构、人员调度、物资协调、督办落实等各项工作都要通过他来汇报、传递、协调、安排。他就像是一个“大总管”,在疫情防控期间协调着各方的工作,使各个工作小组能够相互配合,忙而有序,各司其职,不留死角。韩建峰透露,最多的时候一天接听了不下100个电话,微信上的消息完全顾不过来。“越是千头万绪,越要通过严密的组织体系、严格的管理制度来最大程度地激发起协同抗疫的合力,这是战胜疫情的根本保证。”韩建峰说。
 
韩建峰:让精细化管理贯穿疫情防控阻击战全过程

  
  未雨绸缪:织牢织密医院疫情防控网
  
  1月22日,施秉银院长就疫情防控做出九条部署,明确诊疗规范、确定牵头科室到细化防护要求、提出应急准备,要求全院取消休假、全员应急待命。
  
  而在此之前,韩建峰就率领党院办的同事做了大量的事先筹备工作。“当时我们就预判到此次疫情非比寻常”,韩建峰深知疫情应对需要系统布局,打破常规工作流程,建立起人员精简而行之有效的核心管理团队,同时梳理工作流程。他带领党院办同事在第一时间就制定了《关于成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综合防控专项工作小组的通知》,明确了各组分工及职责。全院上下闻令而动,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了场地规划设置、人员物资调配、制度流程再造、应急维修保障和战斗精神鼓舞。特别是一天内改造物流楼、腾空感染楼、启用健苑楼,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一附院速度。
  
  工作架构和病房改造完成了,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摸清家底,清点现有物资。当时的情况令韩建峰焦急万分,医院接收的病人和需要排查的病人越来越多,但全院口罩的库存量在节省使用的情况下只够三天,韩建峰提出既要“开源”寻找出路,又要“节流”严格管控物资的使用,他多方联络、四处奔走,想尽办法筹措物资,以保障医疗工作能够安全进行。医院向社会发出了募捐公告,同时,韩建峰多次奔赴省疫情防控指挥部筹措医用物资。事实证明,各界社会力量的慷慨解囊让医院度过最困难的物资紧缺阶段。韩建峰回忆到,当时白天忙于在医院协调各类事务性工作,组织召开工作会议、形成决议并跟进落实,几乎每天都要到省疫情防控指挥部汇报工作,争取物资,夜晚回到家几乎是沾床就睡,但没睡过一个完整的觉,每天都会被捐赠物资的电话吵醒,深夜接到欧洲的电话,天还不亮又接到来自美国的电话。  

韩建峰:让精细化管理贯穿疫情防控阻击战全过程
 
 几度请缨:终赴战疫最前线
  
  从疫情大规模爆发之时起,韩建峰便主动请缨申请支援前线,但那时医院疫情防控工作同样头绪繁多,面临着诸多挑战,很多工作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作为医院中枢部门负责人,医院的疫情防控工作同样离不开这个“总协调”。
  
  随着武汉疫情防控形势越来越吃紧,2月4日,施秉银院长领命出征,带领重症医学科石秦东教授和两名ICU护士长先行前往武汉。抵达武汉后施院长迅速了解受援医院的实际情况,传回西安的信息很不乐观。主帅出征,征则必胜,次日,韩建峰再次在医院领导班子会上要求带领大部队驰援武汉。考虑到医院疫情防控工作已经挺过了最开始的艰难时期,逐渐进入到平稳期,医院同意了韩建峰的申请,2月7日,韩建峰带领133人的部队跟先期到达的施院长一行组成国家医疗队。
  
  韩建峰坚信一定能够发挥好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因为平常工作中与施院长接触非常多,配合工作相当默契,另一方面他本人也是医疗专业出身,对于医疗管理和队伍管理非常在行。此外,2003年SARS爆发时,韩建峰是医院第一批支援发热门诊的医生,经受过传染病疫情战役的历练,也积攒了宝贵的经验。
 
韩建峰:让精细化管理贯穿疫情防控阻击战全过程
  
  选兵点将:让队伍迸发出强大战斗合力
  
  在确定出征武汉后,摆在韩建峰面前的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在一天内组建队伍。因为医院是第一批响应国家部署的委属委管医院,并无先例可循。
  
  当时,国家卫健委下发的文件规定了人员数量和专业构成,但事发紧急,每个医院实际情况都不同,况且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是危重症患者定点医院,如何合理配备人员?韩建峰查阅了大量的文件和书籍,“当时能确定的是管理危重症患者是医疗队的核心任务,降低高居不下的病亡率,人员总数为133人,所以人员选择必须有很强的针对性”,一方面按照重症患者救治的需求,以重症医学科和呼吸科为主,同时考虑到很多患者并发症较多,也必须涵盖神经、心血管、消化、肾脏等专业的精锐力量。
  
  确定了医护人员的配比和主要人选,行政管理人员的选择同样至关重要。韩建峰深知,在武汉的工作一定会是工作量最繁重、工作方式最不便、工作节奏争分夺秒、最无法预期的一段时期,所以如何管理保障142人的庞大队伍尤为重要。
  
  当时,医院很多行政部门的职工都主动请缨。同时,作为医院应急办主任的韩建峰,多次组织参与了医疗应急事件的的救治工作,参考了紧急医学救援队伍的人员配比,综合考虑了报名人员的综合素质、专业背景和工作经历,最后决定压缩行政人员比例,选择了党院办的段合真和宣传部的刘炳圻两名同志。“这两名同志我都非常了解,都是我带过的兵,工作经验丰富,综合素质突出。段合真之前在招采办工作,有丰富的物资管理经验,在分院管理岗位也经受了锻炼。刘炳圻在党院办历练过,在综合协调、文字材料方面没有问题,本身也是新闻传播专业出身,能够很好地传递医疗队在前线的声音。”
  
  同人力资源部商定人员名单后,当时犹豫了很久,我们的很多经验不足的年轻医护人员能不能经受住考验?护理团队面临高强度的隔离病房重症护理工作能否轮转的开?这么庞大的队伍两名管理人员够不够?韩建峰坦言当时心里还是非常忐忑。但实践证明,这是一支能打硬仗的铁军,在武汉40多天以来,队伍经受了重重考验,韩建峰看到了所有队员为战胜疫情做出的贡献,也深感经过疫情阻击战洗礼年轻同事们的迅速成长。
  
  科学管理:力度与温度并存,打造抗疫战场上的急行军
  
  142人的医疗队出征武汉,既是一次大战,也是一次大考。韩建峰认为必须通过硬核的制度来约束队员的行为,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同时,医疗队在他乡长时间封闭管理,工作强度极大,这些因素都极易造成队员心理波动,在日常管理中,更要加倍注重人文关怀。
  
  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就是要坚持疫情防控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努力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坚决做到应收尽收能治尽治。医疗队接管的是两个重症病区,既要全力救治患者,挽救患者生命,又要务必保证医务人员安全。在抵达武汉的第一天,韩建峰便宣布了医疗队工作生活的六项铁律,并将所有队员进行分组,通过队管组、组管人的方式实现网格化管理,确保上下一盘棋。医疗队进驻病区前,韩建峰牵头制定了《集中生活驻地卫生防护管理办法》,要求所有队员严格遵照执行。
  
  有了刚性的纪律约束,更要通过机制保障和思想引领。韩建峰牵头组织团队核心成员每日召开工作例会,对病区的危重症患者挨个讨论分析,把驻地会议室变成了多学科联合会诊、不断改进治疗方案的前线作战室。医疗队建立了武汉前沿阵地临时党总支,10名干部、63名党员率先落实党总支提出的“带头听党指挥、带头扛起责任、带头协同作战、带头严守纪律、带头服务患者、带头科学防控”的“六个带头”要求。在榜样力量的感召下,先后有82名队员主动提交了入党申请书。
  
  从战略上说,这是一场疫情防控的总体战。疫情防控不只是医疗护理问题,而是全方位的工作,是总体战。韩建峰高度关注队员的生活及心理问题,刚到武汉时,看到患者病情超乎想象,同时,身着三层隔离服带来了极大的工作强度,个别护士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失眠、焦虑,这种情绪如果不及时得以释放,会严重影响工作,并造成恐慌情绪蔓延。还有几位队员在武汉期间亲人过世,却依然坚守岗位。韩建峰得知后第一时间前去慰问了队员,嘱咐护士长调整排班,安排心理医生及时疏导队员情绪。每逢队员过生日,韩建峰都叮嘱随队工作人员准备生日蛋糕和长寿面,不少队员表示这是长这么大度过的最难忘的生日。
  
  如何保障142人组成的庞大队伍的工作和生活物资与出行需求也是一大难题。韩建峰安排专人管理物资,设立登记制度、上班工作消耗医疗用品及休息时防护用品发放制度,各项事宜有效运转。医疗队同当地管委会密切配合,每天安排了13个班次的班车,还申请机动小型汽车应对突发情况,大大缩短了队员们在路上花费的时间,提高了队员们的幸福感。医疗队到达初期,接收了不少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捐赠的酒精、消毒液等物资,特殊时期,酒店没有工人上班,韩建峰跟队员当起了搬运工,50公斤的消毒液一搬就是十几桶,深夜一点多物资到达后也是亲自连夜搬运,为的就是及时将必需品发放到队员手中。
  
  从战术上讲,这是一场疫情防控的阻击战。每个阶段都有侧重工作。“刚来的时候,我们最重要的就是统一思想,严明纪律,让每一个人以最好的精神面貌抗击疫情。”尽管也出现了一些小插曲,但是所有队员以最快的速度适应了前方作战的高强度、快节奏。“到了平稳期,最大的任务就是集中最强兵力降低病亡率,我们根据患者病情需要,随时调整医护力量,保证最强阵容救治最重患者。”当前,疫情阻击战已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但作为管理危重症患者的国家医疗队,必须坚守到最后一刻。“我们时刻提醒队员,不能有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持之以恒把病人安全置于首位,同时也要求每名队员把在前线的宝贵工作经历及时总结。”?
  
  战疫思考:未来如何建设科学的疫情防控体系?
  
  这次新冠肺炎阻击战让韩建峰对于如何应对重大传染性疾病、如何进行队伍组建和管理有了深入的思考。疫情阻击战虽然还未结束,但相关总结工作要提早进行,充分运用PDCA管理循环对今后可能遇到的疫情事件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参考方案。
  
  “过去应急医学救援队的配置是按照地震、抗洪等自然灾害进行配置,跟传染病配置要求截然不同,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自然灾害救援最主要强调的是需要有野外生存能力,而传染性疾病防控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特殊的医疗环境,这就需要有非常科学的人员配比。我们这支队伍是按照31名医生,102名护士进行配比的,但后来证明尤其是护士的配比是不足的,特别是危重症患者护理,一刻都离不开人,造成了护理团队都在超负荷运转。我们也在进行相关研究,通过实践,探索究竟什么样的医护比例、学科之间的配比、医护数量与床位数的配比才是最合适的,这对于传染性疾病医疗队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韩建峰认为,方舱医院和重症收治医院在人员配置上也要进行合理区分,方舱医院以轻症患者为主,治疗上基本为常规治疗,没有必要派驻顶尖的医疗队伍,造成资源浪费,医生配置上应以传染科、呼吸科为主。优势兵力应该集中到危重症患者收治医院,要派驻充足的重症学科医护人员,比如一些基层医院的医护人员,平常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到ECMO等尖端治疗,管理危重症患者时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
  
  行政人员如何配置?选用什么样的人?韩建峰认为这也是非常关键的。“这次我们只带了两名行政人员,据我所知,同等规模的医疗队有配备6名行政人员的,虽然人少,但是队伍的管理工作,对内对外的综合协调、新闻宣传、物资保障等方面我认为都做的非常好。少而精,一专多能,这是医疗队行政人员配备的最关键原则。”
  
  来武汉已经将近两个月,韩建峰说不想家是不可能的,但行百里者半九十,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一定“不破疫情誓不回”。目前最重要的任务是让病区内的每一位患者平安地回归家庭和社会,只有这样,医疗队才能向国家、向武汉人民、向医院交出一份满分的答卷。
 
编辑:徐瑞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