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06 14:36:32
来源:阳光网-阳光报
分享到
阳光讯(邓璐 石雨薇 记者 郑亚雷)1月26日起,我省先后组织多批670余名医护专家组成的陕西省援助湖北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医疗队正式启程赴武汉,支援湖北省疫情防控工作。阳光报联系到前方医护人员,在紧张的救援工作间隙,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疫区一线工作生活的细节,并开辟专栏“陕西援武汉医疗队的疫区日记”,在阳光报、阳光网、官微、官博、少年家国信公号及本报其它各新媒体平台推送。
前方有光,我们不怕黑夜阻挡!
12点接班,是我来武汉的第一个大夜班,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
我们怀着激动又有些沉重的心情,按要求11点在大厅集合,随时奉命工作,易队长前来送行,再次给我们叮嘱注意事项;我做为第六组组长也给队员们鼓气、助威,排除心理及工作中的障碍,顺利上班、胜利下班!
整理好工作服,走进武汉九院的大门,院内人员已不多了,但仍可见零散的就诊患者,院急诊红十字前,火红的灯笼和树上的彩灯,提醒我们这仍是在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期间,可疫情的到来和蔓延,似乎让我们完全忘记了这个重要的节日。
哪里有时间过节!我们在和疫情争分夺秒的战斗!大家的身影在住院楼下匆匆掠过,很快进入楼内工作人员电梯,乘电梯至十二层,迅速规范更换防护服,向病毒正式宣战!换上白色战服的我们,好像也有了对敌开战前的豪情!
走进病房,气氛凝重,笼罩着陌生而紧张的空气,往日我们熟悉的工作环境,此时,变成了真正的战场。日常医护之间的交流也变得那么笨拙,大多用护目镜后的眼神和肢体语言,每个人胸前背后都写上自己大大的名字,否则真分不清,你是谁只有自己知道,他是谁只有他自己知道。
今晚共35名患者,已满床,病危8人,病重17人,有8人无创呼吸机,1人高流量吸氧,1人病情危重,仍在抢救中……..全力抢救,最终还是没有能留住那位危重患者的生命,他的心电图定格在了直线状态!
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尽快熟悉病人,有条不紊的忙碌着,只听见病房里仪器的运转声、报警声和医护忙而不乱的脚步声。突然,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快、快、快!门诊有一位病重患者要住院,是一位52岁的大学教授,高烧、憋喘、呼吸困难、血氧只有27%,人已昏迷……. 为了收治危重患者,挽救生命,急中生智,只有把那位刚刚死亡的患者从床上抬放到门外走道上,还没来得及消毒,病人就被家属和急诊的医护人员推进了病房,伴着哭喊:大夫快救人啊,家里儿子今年高考呢,他可不能走啊!一定救活呀,求求你们了!撕心裂肺的哭喊充斥病房,“大姐,我们会全力抢救的,您先在病房外等,请给我们肃静的救治环境” 我安慰道,家属流泪抽泣着,在病区外等待。这种场面,从医19年并不陌生,但今天心情格外沉重,我知道是因为在疫区。返回病房,我迅速给患者戴上无创呼吸机、监护心电、监测血氧饱和度、抽血、血氧分析,并建立深静脉通路,解痉、平喘、利尿、床头抬高30度,抗感染治疗一项项迅速到位,眼看着患者的心率从150次/分降到了113次/分,呼吸从48次/分降到了20次/分,血氧饱和度从30%升到了94%,治疗初步见效!血压趋于平稳,患者乌紫的脸色也渐渐变的红润,能睁眼、点头了,我悬着的心终于可以放下一些,这让我们参加救治的医护略感欣慰,看墙上的表,已到了凌晨三点。
汗水早已湿透了全身,这时才感到穿上防护服、两层口罩、两层帽子,三层手套,外加护目镜,防护面屏,两层鞋套加工作鞋、防护靴子加一次性隔离衣,好比穿了一身铠甲,不对!应该更难受,不透气、呼吸不畅,鼻孔快要闭合了,双层(N95+外科)口罩压得鼻梁疼,口罩带子勒的双侧耳朵快掉了,头晕、头重的似乎有千斤,脖子快要压断了!没有过体验的人,是无法了解这难以名状的不适感,超级难受!但为了安全,我们得忍!
天亮了,医护人员仍来来往往忙着,已经没有了时间概念,我想,他们和我一样,只想着多做一项治疗、多救一个病人,似乎都忘了这是在疫区核心—武汉,在收治新冠肺炎病人的武汉九院重症监护病房,突然,觉得眼前这一幕有点悲壮。
九点钟,下一组接班人员来了,晚了一个小时,可以理解,第一次穿防护服、隔离衣,虽然经过几天的反复专项练习,穿戴速度较难提高,可见防护服、隔离衣规范穿戴多么复杂,要求多么严格…
离开病房前,再次去看新入抢救的那位大学教授,他生命体征已平稳,意识清楚,向我挥手。再见!
走出门,前方有光,黑夜里我们不怕阻挡!
陕西援鄂医疗队、西电集团医院张卫宁
2月1日21:00
编辑:徐瑞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