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11 11:05:36
来源:阳光网-阳光报
分享到
淮海战役纪念章 向老英雄敬礼!
他,1940年参加八路军,打过日本鬼子,身上留下许多伤疤……他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剿匪战斗,后随部队转业到西安……他是第三野战军第一届英模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主席团成员有陈毅、粟裕、谭震林、张震等38人……他的革命经历,就是西安版的“亮剑”……然而,他原则性非常强,对子女要求十分严格,他的后人也不希望让人知道他们的家庭出身,这一家三代人生活都非常低调……
编者按
昨天本报刊发了后宰门小学华远君城分校新六年级三班于艾嫒同学给少年家国信组委会寄来的一封特别的来信,这封书信讲的是她的太爷爷老军人于乐亭的故事。
这封信背后充满了很多“未解之谜”,记者追踪采访了华远君城分校的李蕊主任、指导老师王会萍、书信作者于艾嫒小同学、以及孩子的妈妈艾女士等人,这位八路军的后代们都非常低调,不愿公开过多资料,这个革命家庭后代不忘初心、严以律己的家风深深打动了记者。 记者 韩文韬 杨小娟 文/图
由省委网信办指导,西安市委宣传部、共青团西安市委、西安市教育局、西安报业集团(西安日报)主办,西安晚报、阳光报社承办的“壮丽七十年,少年家国信”征集活动中,组委会把一些重要的学生来信作为新闻线索进行了跟踪采访,而一封小学生讲述老八路太爷爷的家国信,讲述的现实版太爷爷“亮剑”的传奇事迹引起了组委会的重视,《阳光报》派出记者进行追踪报道时,采访的过程也给记者上了一堂现实版的不忘初心的“实践教育课”。
9月中下旬,“壮丽七十年,少年家国信”征集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组委会专用邮箱已经收到1800所中小学的学生来信9000多封了,其中有学校优选的来稿和学生自发的来稿,也有西安高新区、碑林区、经开区、沣东新城等区、县、管委会的宣传部、团委、教育局等部门的打包投稿,每个压缩包里都是数百封饱含家国情怀的学生书信。尽管《西安晚报》和《阳光报》编辑部已经挑选刊发了600多篇来信,《阳光报》总编万波仍然在书信的海洋中捕捉到了一封很特别的来信,那就是一封8月31日的来信,寄信人是后宰门小学华远君城分校新六年级三班于艾嫒同学。
于艾嫒的这一封书信讲述的是她的太爷爷于乐亭的军功章的故事,而这些奖章非同凡响,是党和国家专门颁发给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国家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立功人员的荣誉纪念。
孩子的太爷爷参加过抗战日战争、解放战争。他的爱情故事也十分传奇:他的爱人李文芳一九四四年参加八路军,是一名八路军医务人员,在战场上抢救伤员,救死扶伤,两人很像《亮剑》中李云龙和田雨的经历。
为了核实这些不平凡的军功章和珍贵资料,记者历时10天,先后采访到了华远君城分校的教研主任李蕊、指导老师王会萍、书信作者于艾嫒小同学以及孩子的妈妈艾女士等人,而这个采访也颇为不平常,这位八路军的后代们严格自律,都不愿意过多公开自己的家世,更不想给党和政府增添任何麻烦……
小作者于艾嫒:这封信是对太爷爷的纪念,也是对自己的激励
9月30日,记者见到后宰门小学华远君城分校新六年级三班学生于艾嫒小朋友时,孩子激动地说:“首先感谢阳光报社重视我的书信,这次活动让我感受很深,70年以前,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向世界宣告了中国从此站起来了,像太爷爷一样的千千万万革命前辈用他们的英勇无畏、无私奉献,换来新中国的繁荣昌盛。
而作为新时代胸怀中国梦的少年,我深深的被少年强则国强的话语所鞭策,在强国梦的引领下前行。我写这一封书信是对太爷爷那一辈人的纪念,也是对自己的激励。”
学校老师:活动非常有意义,孩子用自己的方式为祖国母亲庆生
9月30日,记者在后宰门小学华远君城分校见到了学校的教研主任李蕊,李主任说:“暑假期间,一看到‘壮丽70年,少年家国信’的活动,我就迫不及待地推荐给全校师生,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我觉得此次活动不仅丰富了少年儿童的暑假生活,还进一步激发了孩子们的爱国热情,共享祖国荣光。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孩子们能用自己的方式为祖国母亲庆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我感谢《阳光报》给孩子们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于艾嫒和很多同学都参加了少年家国信活动。”
10月10日,记者再次来到学校见到了李蕊主任,看到于艾嫒的书信《我的太爷爷和军功章》发表在《阳光报》头版,李主任欣慰地说,“于艾嫒同学的作文水平不错,孩子以前没有写过太爷爷的作文,我曾指导过孩子写了一篇《我心目中的中国军人》的作文,介绍的是孩子的爸爸奔赴海疆,将20年青春年华奉献给海军的事迹,我读了很有感触。而这一次孩子参加少年家国信征文活动,第一次讲述了太爷爷鲜为人知的革命经历,我读了更是感受颇多,革命前辈身上的亮剑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记者通过电话采访了指导老师王会萍,王老师说,“壮丽70年,少年家国信”活动,能让学生通过写信了解家史、国史、党史,通过写信直观感受到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的伟大变化和取得的成就,牢记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和神圣使命,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和革命传统,是一项非常贴近学生生活、非常有意义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感谢阳光报社承办这次活动!于艾嫒的书信基本上没有大的修改,孩子写得非常棒。
孩子家长:我们依靠自己努力生活,才是对老人最大的安慰
10月6日,正值国庆假期,记者在西安市北郊见到了孩子的妈妈艾女士,她说:“阳光报社承办这次家国信活动非常好,我真心想对孩子们说,今天美好、稳定的生活,真的不是那么容易获得的,是多少革命先烈付出了生命代价,多少革命前辈无私奉献的结果。他们的思想境界不是用金钱能衡量的,我们只有加倍努力,珍惜生活,报效国家才能对得起那些老前辈。”
记者从作者妈妈那里见到了非常珍贵的资料,有一枚淮海战役纪念章;有一份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第一届英模代表大会主席团名单,而这份名单上有陈毅、粟裕、谭震林、张震等38人,小作者太爷爷的名字于乐亭也排在其中。还有一份第三野战军第一届英模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于乐亭的介绍简报、参会证、老照片等珍贵资料。
孩子妈妈一再叮嘱说:孩子太爷爷的原则性非常强,对子女要求也十分严格,孩子的爷爷、奶奶,包括她自己和孩子父亲都不希望别人知道我们的家庭出身。“从孩子的爷爷奶奶到我们女儿,我们三代人生活都非常低调。我的公公婆婆、我老公和我所有人的工作都是依靠自己找的,我们从来没有依靠老人的荣誉去得到什么,我们的生活都是依靠自己奋斗。如果不是孩子这次书信作文要核实史料,我们是不会让别人知道我们的家庭出身,更不想让政府或者社会觉得我们的家庭应该得到特殊照顾。孩子的作文是对老人的思念,也是对历史的纪念。这次小升初家庭摸底我们都没有填报,孩子也不喜欢依靠老人获得照顾,我想我们依靠自己努力生活,才是对老人最大的安慰。”
孩子爷爷、爸爸没有接受采访。昨日,孩子妈妈知道女儿的书信发表很高兴,但一再嘱咐,如果不是为了证实孩子的书信讲述的太爷爷的事迹是真实的,他们不会给媒体提供军功章和资料。因为孩子家长的再三叮咛,那些记载着红色记忆的珍贵资料记者仅拍摄取证,不便公开发表,但这个革命家庭后代不忘初心、严以律己的家风深深打动了记者,这一封少年家国信的追踪采访过程也让人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