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19 22:18:27
来源:阳光网-阳光报
分享到
由市委宣传部、团市委、市教育局和西安报业传媒集团主办、西安晚报和阳光报社承办的“我爱祖国学生书信征集活动”,自6月28日启动以来得到了全市广大中小学生的积极响应。目前,组委会的投稿邮箱2139533627 qq.com已经收到了近千位学生交来的暑期社会实践作业——写一封信!
为能给更多参赛者以积极引导,组委会决定从即日起开设专栏,不定期公开展示入围作品,除在报纸上发表外,还将在“少年家国信”微信公众号等合作平台推广。
亲爱的祖国妈妈:
在您七十华诞之际,我告诉您一个一台缝纫机的小故事。
它是“凤凰牌”的,放置在我外婆乡下的房子角落里。机头上盖着一个周身长着“眼睛”(上面破损有孔)的长方体木罩;单薄的木头板面通体呈现深褐色,上面许多处漆皮已被磨掉,甚至有些地方表面都破损了,整体显得斑驳不堪。机轮上的皮带多处有接头,踏板已锈迹斑斑。它好似一位耄耋老人,悠悠地述说着久远的往事……
这台缝纫机可不一般,它已年过五旬,像一头老牛,曾经为他们那个地方方圆十多里地的乡亲们做出过突出贡献呢!
1967年初,我的外婆出嫁了。当时的农村十分贫穷,各家没有真正属于自家的“责任田”,大家都给生产队集体干活,到年底按照每人一年劳动的总“工分”(劳动量)分粮分钱。当地人穿衣多数靠女人们手缝。有的家孩子多,五六个的司空见惯,一家老小有十口人,全靠女人们手缝根本忙不过来。听说,还有的小孩穿不上衣服。村里好不容易有一台缝纫机却又缺裁缝。外婆年富力强,并且有文化、有头脑。面对现状,挣工资的娘家父亲给她赞助买了一台“凤凰牌”缝纫机。心灵手巧的外婆先跟师傅学,又买来缝纫书照着裁,学着缝。很快,她和她的缝纫机便成为乡亲们穿衣不可或缺的“服务员”。当时,外婆缝一件衣服顶3个工分,另挣2角钱。一个工为10分,一个工分1.8元。外婆干劲足,方圆数十里,她跑遍了,大到整套的寿衣嫁衣,小到平时穿衣,还有冬天老人穿的靴筒式厚底棉袜。一年下来,她一个人当裁缝挣的收入足以顶村里三个壮劳力一年的工分。由于贫困,当地的男女裤式一个样,都是偏开叉,以此相互换着穿。然而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外婆的行为被视为“资本主义尾巴”而受到了批判。衣服不能做了,尤其将近年关时,孩子们盼着穿新衣,这可急坏了那些家里人多的当家女人。后来政策好些后,外婆和她的缝纫机又为大家“服役”起来。改革开放后,城里渐渐有了专门的缝纫店,更多的缝纫机担负起国人穿衣的使命,服装工厂在中国大地涌现。各样各色、花花绿绿的成衣多了起来。人们渐渐习惯买成衣穿。外婆的缝纫机则成了他们自家人穿衣的专门定制者。直到现在,我还穿过它为我缝制的花裙子。
这台古老的缝纫机不是一台简单的物件。它不知承载了多少鲜活的故事,以及那个年代苦难生活中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见证了那个年代人们的勤劳与奋斗,见证了您的沧桑巨变,而今又静静地注视着我们的幸福生活。
今非昔比,美好生活来之不易。祝您永远年轻!
张荠云
2019年9月9日
(作者系雁塔路小学六四班学生
指导老师:路军)
编辑:徐瑞霞